论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对传奇小说《离魂记》的改编艺术
摘要:陈玄祐的传奇《离魂记》描写张倩娘离魂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元代的郑光祖改编的杂剧《迷情琐倩女离魂》,故事源于《离魂记》,但他在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上有超越性的改动。本文旨在追溯《迷青琐倩女离魂》材料来源及将对两部作品在情节和矛盾冲突上的变动做出分析。
关键词:《迷青琐倩女离魂》;《离魂记》;改编
在改编《离魂记》的诸多杂剧和传奇中,唯有郑光祖的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流传了下来并在今天还能找到原本。其他改编作品为何失传,其原因不可细考,但是《迷青琐倩女离魂》能够流传至今,其改编艺术必定是超群的。本文就《迷青琐倩女离魂》的故事来源、对《离魂记》的改编艺术进行探讨。
一、追本溯源
有人认为郑光祖的杂剧《迷青琐倩女离魂》是根据元初赵公辅的杂剧《栖凤堂倩女离魂》以及有关说唱材料稍加改编而成的,但追溯源头,包括《栖凤堂倩女离魂》、阙名南戏《倩女离魂》、明代谢廷谅传奇《离魂记》、王骥德杂剧《倩女离魂》以及阙名传奇《离魂记》这些雷同的故事都可以在唐人陈玄佑的传奇小说《离魂记》中找到本来面目。对待前人的作品,唐人颇有将其敷演为传奇的,除《离魂记》外,《太平广记》另收有《灵怪录·郑生》、《独异记·韦隐》,都叙述唐人的离魂故事。
而最早的离魂故事则是刘义庆的《幽明录?庞阿》,写石氏女由于偷窥了来访的同郡美男子庞阿而情窦初开并爱上了他,但又不敢大胆追求,只能通过离魂形式与庞阿相会,最终石氏女终与庞阿成就美满姻缘。这是离魂故事的开端,但并未形成一个固定的创作模式。显然,陈玄佑的《离魂记》在《旁阿》之后,算不上最早的离魂故事。但不可否认的是,《离魂记》的开创意义在于:对《庞阿》等故事的情节进行了整合,加之作者的虚构创作,将此类故事情节的基本模式定了型:男女主人公情深意切、外力迫使两人分离、一方(多为女主人公)因忧思成疾或死亡、离魂相会、形成事实婚姻、交代离魂相会的过程、离魂者形神合一复活、二人得到认可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可以说,自《离魂记》起,这种灵肉分离以求实现男女厮守的创作思路成为常态,上述据《离魂记》改编的作品无不是按照此模式来展开故事的。因此,《迷青琐倩女离魂》的关于离魂的形式可以上溯到《庞阿》,但其材料来源却是《离魂记》。
二、变动内容之比较
《离魂记》写张倩娘与表兄王宙从小相爱,倩娘父张镒也许诺王宙为女婿。但二人成年后,张镒却悔婚将倩娘另嫁他人。倩娘因此郁郁寡欢忧思成疾,王宙也托故赴长安,与倩娘诀别。不料半夜里倩娘光着脚追上王文举的船,于是二人一起出走蜀地,同居五年,生有二子。后来倩娘思念父母,便与王宙回家探望。王宙一人先到张家说明倩娘私奔之事,才知到其实倩娘一直卧病在家,出奔的是倩娘的魂魄。两个倩娘会到一起,即合为一体。《迷青琐倩女离魂》写张倩女和王文举是指腹为婚的未婚夫妻,两人也一见钟情,但张倩女的母亲李氏以“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为由从中作梗,逼王文举进京赶考,做官后才能成亲。二人分离后,倩女非常痛苦,一方面怨恨母亲悔婚,另一方面又担心王文举考中后变心,终于忧思成疾。她的魂魄离开了身体,追上途中的王文举。后王文举高中状元协倩女魂魄回家,魂魄与真身合为一体,于是真相大白,二人欢宴成亲。
自古才子配佳人,这在爱情故事中实在是屡见不鲜。《迷青琐倩女离魂》首先将张倩娘和王宙的名字改为张倩女和王文举,而且,王文举不仅从名字上听着像才子,王文举一考便能考中状元,是真正的才子。这符合才子配佳人的套路;其次,将张王二人青梅竹马改为一
见钟情,符合才子佳人完美邂逅的套路;将张父背信改为李氏逼迫王文举考取功名,将王文举对倩娘私奔的欣然接受改为训斥,更加突出倩女追求爱情的艰辛;将倩娘思念双亲回家探望改为王文举高中状元衣锦荣归,是更加完美的结局。
三、艺术性的超越 《离魂记》反映封建社会里的青年男女渴望自由的婚姻的强烈愿望,陈玄佑用浪漫主义手法使这种愿望得以实现,他赞颂了这一对封建礼教的反叛者,是进步的。但是这种反抗没有强烈的斗争,一切都孕育在浪漫主义手法之中,通过简单的离魂得以实现,可见处在代宗时期的作者受着时代局限,没能创作出与封建礼教做正面斗争的人物形象。
较传奇小说而言,杂剧的艺术更在于矛盾冲突,矛盾越激烈,杂剧越具观赏性。《迷青琐倩女离魂》在改编《离魂记》的基础上,将全剧的矛盾冲突发挥到了极致,使这个唐代故事移到了元代,更接地气。从矛盾的主体来看,《离魂记》载:“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可见王宙都倩娘的到来是欣然接受的,王宙是坚定地与张倩娘站在一边的。而在《迷青琐倩女离魂》中,张倩女则是孤身一人,既要反抗母亲李氏“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从中作梗,又要面对与王文举“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的斥责,增加这样一对矛盾,使倩女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倩女追求婚姻自由的艰难。从矛盾的起因来看,《离魂记》载:“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寮之选者求之,镒许焉。”张倩娘虽然与王宙私下里彼此爱慕思念,但是张父却不知道,还是把女儿许配给了别人。张父为何背信?这一点在原文中没有给出任何说明。但据原文“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镒常器重,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后有宾寮之选者求之,镒许焉。”推测,本来张父是器重这个聪明有悟性的外甥王宙的,并答应将女儿嫁给他的,可是后来他将女儿许给他要去选部的幕僚,可见张父本就有门第观念,而且文中未提及王宙有任何的功名。在《迷青琐倩女离魂》中,这种观念在李氏身上则严重得多。李氏挑明了说“俺家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借此阻挠二人,加重二人结合的困难。从矛盾的经过来看,两个故事同样是写倩娘(女)离魂去追王宙(文举),但是发展却完全不一样。《离魂记》载倩娘忧思阴郁离魂去追王宙,王宙见到倩娘奔来“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非意所望,欣跃特甚”,欣然接受了倩娘,于是“倍道兼行,数月至蜀。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两人轻易地成了事实婚姻。而《迷青琐倩女离魂》载倩女“自从见了王生,神魂驰荡”“辞别回家,得其疾病,一卧不起。请的医人看治,不得痊可,十分沉重”,因而离魂去追赶考的王文举,谁料王文举斥责倩女“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私自赶来,有玷风化”,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两对矛盾中,倩女孤军奋战,这样倩女的形象便不再只是追求个人的幸福,而是担负起作者否定封建礼教和严重的门第观念的任务了。从矛盾的结果来看,同样是离魂者灵肉合一,王生封妻荫子。但是就普通人的心理来看,是对才子佳人的美好想象,盼望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萌动,希望才子佳人的完美结合。从这一点上看,最终王文举中状元衣锦还乡,有功名在身,他娶张倩女是名正言顺,符合才子佳人完美结合的套路。进一步想,《离魂记》的故事再发展下去,倩娘嫁与王宙,不见得有后续的物质基础,不见得张父不会继续反悔下去;而《迷青琐倩女离魂》则不然,王文举是高中状元及第归来的,李氏越是门第观念严重的,当然越是容易接受这“金龟婿”,再者,张王二人先是有感情基础的,现在更有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李氏也接受了王文举,因此故事是完美地收了尾。
因此《迷青琐倩女离魂》无论是在突出矛盾、塑造倩女形象还是表达反对封建礼教、反抗门第观念的主题思想上都要改编得比《离魂记》更具社会价值和进步意义。
参考书目:
[1]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济南:齐鲁书社,1997. [2](元)郑光祖.倩女离魂.长春:长春出版社,2013.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郑裕敏.从《离魂记》到《倩女离魂》.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1995.
[5]郑松炎.六朝怪谈:另类解读《幽明录》.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