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天光所)于2001年4月由原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的科研部分和高技术镜面实验室组建而成,1998年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
南京天光所是我国专业天文仪器研制及天文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重要基地,自其前身1958年成立起五十多年来,为我国天文
观测研制了众多门类齐全的天文仪器,包括恒星物理观测仪器,太阳物理观测仪器,人造卫星观测仪器,天体测量观测仪器,射电天文观测仪器,空间(含球载)天文观测仪器等。其中典型代表是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天文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以“天文望远镜光学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代表的一大批研究成果。迄今共获得国家、院部省级的各种科技成果奖励69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作为第二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并为美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研制了30多台天文仪器。
近年来,南京天光所承担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多项国家及院省级重点、重要项目,在新概念望远镜方案研究、主动光学技术、天文超高分辨探测成像技术、高精度大口径非球面光学镜面技术、巨型精密机械、高精度低速
~
跟踪自动控制技术、双折射滤光器、高对比度星冕仪研制、光谱仪研制等相关技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作为主要研制单位完成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项目“郭守敬望远镜”(原称“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英文简称:LAMOST),于2009年6月通过国家竣工验收,2012年9月正式进入科学巡天阶段,LAMOST的研制成功使我国主动光学技术、大望远镜研制和大规模光谱观测等技术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跻身于国际前沿。开展的30米极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研究已在国际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并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作为南极天文研究的主要发起单位,开辟了天文仪器技术研究新领域,继2008年元月中国首套南极光学小望远镜阵CSTAR在冰穹A成功安装运行后,开展了三台大视场巡天望远镜(AST3)的研制,首台全自动南
极巡天望远镜AST3-1已于2012年元月成功安装在冰穹A并投入观测,为南极天文台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南京天光所建设运行有中国科学院天文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设立的科研部门有:
望远镜新技术研究室、天文光谱和高分辨成像技术研究室、太阳仪器研究室、镜面技术实验室、大口径光学技术研究室、望远镜工程中心和南极天文技术中心,并建有主动光学、系外行星探测、自适应光学、激光光谱技术、主动面板、镀膜、低温等20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先进的实验条件、平台和装备。
南京天光所现有两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20多人。南京天光所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 “天文学”、“光学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和“天体物理”、“天文技术与方法”、“精密仪器及机械”三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培养点,以及“光学工程”、“仪器仪表工程”两个全日制专业学位的培养点,且是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
南京天光所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电子科学与技术系签订所系合作协议,与南京理工大学共建天文光学超分辨探测联合实验室,与长春理工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国外多个著名的天文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派遣科研人员到国际一流的天文台、研究所及大学进行工作访问和学术交流。
南京天光所面向国际天文学研究中的重大问题的需求,以突破重大天文观测设备的关键技术和承担国家重大天文观测设备研制任务为目标,研究和发展与现代天文学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在天文学研究中发挥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时注重将天文技术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按照中国科学院“创新2020”的战略目标,南京天光所围绕“一二三”发展规划务实推进各项工作。重点致力于实现“下一代地基极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关键技术研究”和“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技术”二个领域的重大突破;重点培育“天文超高分辨探测成像”、“极端环境及空间天文光学技术”、“大口径天文和空间光学先进制造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南京天光所将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三位一体”的战略使命和面向“四个率先”的战略目标作为各项重要工作行动指南,致力于建成立足国内一流,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天文技术研究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