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于腹面部;循行于腹面部的经脉,自内向外依次为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功能: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某些脏腑关系密切 督脉的功能:调节阳经气血,为“阳脉之海”;反映脑、髓和肾的机能 任脉的功能: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任主胞胎
冲脉的功能:调节十二经气血;与女子月经及孕育技能有关
经络的生理机能:1、沟通联系作用(脏腑与体表的联系,脏腑与官窍之间的联系,脏腑之间的联系,经脉之间的联系)2、运输渗透作用3、感应传导作用4、调节作用
影响体制的因素:先天禀赋;年龄因素;性别差异;饮食因素;劳逸所伤;情志因素;地理因素;疾病针药及其他因素。 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阴阳平和质;偏阳质(亢奋、偏热、多动)偏阴质(抑制、偏寒、多静) 六淫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火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火热易扰心神;火热易伤津耗气;火热易生风动血;火邪易致疮痈。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疠气的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七情损伤相应之脏;七情首先影响心神;数情交织,易伤心肝脾;易损伤潜病之脏腑);2、影响脏腑气机;3、多发为情志病证;4、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痰饮的致病特点: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 瘀血的形成:血出致瘀、气滞致瘀、因虚致瘀、血寒致瘀、血热致瘀
致病特点:易于阻滞气机;影响血脉运行;影响新血生成;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致病的病症特点:疼痛(刺痛)、肿块、出血、色紫黯、可表现出肌肤甲错及脉象上的某些异常,如涩脉或结代脉等。 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的含义
虚实错杂:疾病过程中,邪盛和正虚同时存在的病理状态
虚实转化:疾病过程中,由于邪气伤正,或正虚而邪气积聚,发生病机性质由实转虚或因虚致实的变化 虚实真假: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疾病的临床表现可见与其病机的虚实本质不符的假象 阴、阳偏胜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胜:即阳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偏胜或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热证。临床特点:热、动、燥
阴偏胜:即阴胜,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表现为实寒症。临床特点:寒、静、湿 阴、阳偏衰的特点与临床特点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寒证。临床特点:以肾阳虚为主。
阴偏衰:即阴虚。是指人体阴气不足,阴不制阳,阳气相对偏亢,机能虚性亢奋的病理状态,表现为虚热证。临床特点:以肾阴虚为主。
内生“五邪”:1、风气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2、寒从中生3、湿浊内生4、津伤化燥5、火热内生(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 正治(逆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从治)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治标与治本:缓则治其本,多用在病情缓和,病势迁延,暂无急重病状的情况下,此时必须着眼于疾病本质的治疗;急则治标,病症急重时的标本取舍原则是标病急重,则当先治、急治其标;当标本并重或标本均不太急时,当标本兼治。 扶正适用于各种虚证,即所谓“虚则补之”,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填精、补津以及补养各脏的精气阴阳等。 祛邪适用于各种实证,即所谓“实则泻之”,发汗、涌吐、攻下、消导、化痰、活血、散寒、清热、祛湿等。 气和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含义
6
气血相对而言,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关系 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气能行血:血液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气为血之帅
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血能载气: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
五脏 六腑 奇恒之腑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六腑 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 焦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受纳水谷,腐熟水谷;胃气通降,喜润恶燥 受盛化物,泌清别浊 传化糟粕,主津 贮存和排泄尿液 六腑之三焦 部位之三焦 疏通水道,运行水液 通行诸气,运行水液
阴经 手少阴心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太阴肺经 足少阴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阳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阳胆经 足阳明胃经 循行部位 上肢后端 上肢中端 上肢前端 下肢后端 下肢中端 下肢前端
生理功能
体 筋 脉 肉 皮 骨、髓 华 爪 面 四肢 毛 发 窍 目 舌 口、唇 鼻、喉 耳、二阴 志 怒 喜、惊 思 忧、悲 恐 液 泪 汗 涎 涕 唾 生理功能 主疏泄、主藏血 主血脉、主藏神 主运化、主统血 主气、行水、朝百脉、主治节 藏精、主水、纳气、 生理特性 肝为刚脏、肝气升发 为阳脏而主通明 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华盖、娇脏、肺气宣降 主蛰守位 范畴 肝、心、脾、肺、肾 胆、胃、小肠、大肠、三焦 胆、脑、髓、骨、脉、女子胞 化生和贮藏精气 受盛和传化水谷 中有空腔类于六腑,贮藏精气似于五脏,但明显别于二者 生理特点
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
血为气之母 六淫 风 暑 湿 燥 寒 火
致病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 风 暑为阳邪 其性炎热 暑性升散 扰神伤津耗气 暑多挟湿 湿为阴邪 易阻滞气机 损伤阳气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 湿性趋下 易袭阴位 燥邪干涩 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热易伤津耗气 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火热邪易扰心神 火邪易致疮疡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