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大纲
一、 考试题型
1、辨析题(4x6’=24’) 2、简答题(3x8’=24’) 3、评述题(2x5’=10’) 4、文本阐释题(2x6’=12’) 5、课堂反馈题(1x14’=14’) 6、材料分析题(1x16’=16’)
二、 主要复习内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的合理成分与局限性分析(P9-10)
(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唯物论;形而上学、不彻底。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1723— 1790)和大卫·李嘉图):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理论;阶级局限性(资产阶级立场)和历史片面性(资本主义历史命运问题:掩饰矛盾、否认危机。)。 (3)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深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对未来社会做美好设想;空想性:受到历史唯心主义支配,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从道德情感出发,缺乏科学性。
2、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及其意义(P10) (1)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意义:唯物史观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殊运动规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支柱。
3、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P15)与最重要的理论品质(16-17)
(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A.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B.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C.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4、马克思主义历史性意义及其当代价值的理解 (可以自由发挥)
(1)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自然、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尤其是一种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社会理想)仍然是人类憧憬的美好理想。/ 【中国】共同理想离不开远大理想。
(3)中国市场经济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指导。 (4)马克思的主观精神值得学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P28)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理由: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就是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存在和思维关系的发生,任何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都不可能实现。所以哲学基本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P34-39)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2)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
A.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3)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重要性(P56-57)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体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意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重要性: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P58)
(1)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客观规律性: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3)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行为前提。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正确,就越能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6、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P32、P34)
(1)原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物质的。意识是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2)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认识的本质以及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2、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P66)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3、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与严重缺陷(P66)
(1)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2)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查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这种直观的消极被动地反映论是不科学的。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P66)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P68-69)
(1)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5、主观和客观、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P71)
(1)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2)所谓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所谓历史的,即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3)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
(4)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保守或冒进)
6、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P73-75)
(1)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首先,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3)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A.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B.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转化。从“动态”上看,即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 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转。 化的一个环节,又都表现为一个过程。
(4)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 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人类的思维,按期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