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康杰中学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二)
解 析
1.
【分析】1.狭义的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细胞骨架不仅在维持细胞形态,承受外力、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而且还参与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 2.双缩脲试剂鉴定的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 3.蓝藻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解答】解:A.双缩脲试剂鉴定的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肽键的化合物,氨基酸与双缩脲试剂作用后,没有紫色现象,A错误;
B.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能找到,没有一种为细胞所特有。而非化合物,B错误;
C.细胞骨架是指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而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骨架,C错误; D.蓝藻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自养生物,D正确。 2.
【分析】洋葱根尖装片的制作: 制作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1)解离:上午10时至下午2时,剪去洋葱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入有盐酸和酒精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温室下解离。目的:用药液使组织中的细胞相互分离开来。
2)漂洗:待根尖酥软后,用镊子取出,放入盛入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目的:洗去药液,防止解离过度。 3)染色:把根尖放进盛有质量浓度为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液)的玻璃皿中染色。目的:染料能使染色体着色。
4)制片:用镊子将这段根尖取出来,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尖把根尖能碎,盖上盖玻片,在盖玻片上再加一片载玻片。然后,用拇指轻轻的按压载玻片。目的:使细胞分散开来,有利于观察。 【解答】解:A.骨髓中造血干细胞能够进行有丝分裂,因此该材料适合作为观察染色体的材料,A正确;B.动物细胞制备细胞悬液不需要解离液处理,B错误;
C.低渗溶液的浓度比细胞质浓度低,导致细胞渗透吸水膨胀,C正确;
D.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因此最好选择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观察染色体数目和形态特征,D正确。 3.
【分析】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主要功能是吞噬消化作用。有两种吞噬作用:一种是自体吞噬,另一种是异体吞噬。
【解答】解:A.胞呑蛋白质或细胞器的时候需要消耗ATP,A错误; B.吞噬细胞中的细胞自噬主要依赖的是溶酶体,B错误; C.细胞自噬普遍存在于各种细胞之中,C错误;
D.自噬基因突变若是在生殖细胞中的突变可以遗传给下一代,D正确。
- 6 - / 11
4.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解答】解:A.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和无机盐的含量有关,A错误; B.血浆渗透压增大,血浆会从组织液中吸收水分,组织液减少,不会造成组织水肿,B错误; C.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有激素和神经递质的参与,C正确; D.细胞内/外液渗透压相对稳定是维持细胞形态功能的条件。外压过大细胞失水,内压过大细胞吸水。失水过多细胞死亡,吸水过多动物细胞胀裂,植物细胞则因为有细胞壁形状不会发生太大变化,D错误。 5. 【分析】五类植物激素的比较 名称 合成部位 存在较多的部位 生长素 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赤霉素 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 细胞分裂素 脱落酸 主要是根尖 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普遍存在于植物体内 细胞分裂的部位 根冠、萎蔫的叶片 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 乙烯 植物的各个部位 成熟的果实中较多 【解答】解:A.脱落酸抑制种子萌发,用流动的水浸泡种子以降低脱落酸的含量,有利于种子的萌发,A正确; B.去掉顶芽,使得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不能运输到侧芽,从而侧芽是生长素浓度降低,侧芽发育成侧枝,以解除顶端优势,B错误; C.乙烯能促进果实成熟进而产生更多的乙烯,属于正反馈调节,C正确; D.赤霉菌产生赤霉素,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喷施赤霉素溶液或赤霉菌培养基滤液都能促进水稻生长,D正确。 6. 【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 - 7 - / 11
功能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 ①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②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促进细胞分裂 ①抑制细胞分裂②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促进果实成熟 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
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
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 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
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
【解答】解:A.一对患有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夫妇,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父亲患病,因此所生女儿一定患病,A错误;
B.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对被替换,B错误;
C.血友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h表示)(用H、,父亲正常,母亲患血友病,生了一个性染色体为XXY
HhhHh的凝血正常的儿子,则这对夫妇的基因型为XY×XX,儿子的基因型为XXY。根据儿子的基因型可知,Hh
C错他是由含XY的精子和含X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而来的,即其形成原因可能是精子异常,
误;
D.假设控制该遗传病的基因为A.a,已知该病的发病率为19%,则正常(aa)的概率为81%,根据哈迪a的基因频率为90%,A的基因频率为10%。﹣温伯格定律,由此人群中AA的基因型概率为=10%×10%=1%,Aa的基因型频率=2×10%×90%=18%。所以患病妻子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18%/(18%+1%)=后代不患该病的概率为
,D正确。
,其
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39分) 7.
【分析】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是水光解产生[H]和氧气,同时合成ATP,发生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含有与光反应有关的色素和酶;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两个过程,三碳化合物还原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叶绿体基质中含有与暗反应有关的多种酶。
【解答】解:(1)由分析可知,暗反应过程需要消耗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ATP;Mg是叶绿素的组成成分,植物吸收Mg主要用于合成光合作用需要的色素。
(2)13时,净光合速率较小,但仍然大于0,因此与11时相比,有机物的积累量上升。
(3)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气孔进入细胞间隙,再进入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参与光合作用,同时细胞有氧呼吸过程也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叶肉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孔的开度、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1~13时Pn下降是由于蒸腾作用强,气孔开度降低,叶肉细胞中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引起;15时之后,Pn降低,但是Ci升高,Pn降低的原因是光照强度减弱,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ATP少,影响暗反应,最终导致Pn下降。 8.
【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
- 8 - / 11
免疫器官: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B); 免疫活性物质:抗体、细胞因子和补体。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解答】解:(1)A组大鼠除去淋巴细胞后,产生抗体的能力丧失;从B组大鼠中获得淋巴细胞并转移到A组大鼠后,发现A组大鼠能够重新获得产生抗体的能力,这说明淋巴细胞是免疫反应所需的细胞。 (2)为了证明接受了淋巴细胞的A组大鼠重新获得了产生抗体的能力,需要给A组大鼠注射抗原,然后检测相应的抗体。
(3)免疫器官包括脾脏、胸腺、骨髓、扁桃体、淋巴结等,肝脏不属于免疫器官。
(4)由于免疫排异反应由淋巴细胞(效应T细胞)完成,而A组大鼠没有淋巴细胞,因此将B组大鼠的淋巴细胞转移到A组大鼠后,A组大鼠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9.
【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共有3条食物链。乙图纵坐标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数量的倍数,当倍数大于1时,说明种群数量增加,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据此分析作答。 【解答】解:(1)决定小白鹭种群数量的内在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2)对小白鹭来说,繁殖一代后原来个体还存在,个体总数应为800×(1+n);繁殖66代以后,小白鹭的
6种群数量为800×(1+n).
(3)以植食性动物微生物的动物属于第三营养级,所以图甲中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小鱼、小白鹭。小白鹭摄食同化的碳元素主要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浮游植物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
(4)在繁殖期朱鹮主要通过“炫耀”的方式寻求配偶,这属于信息传递中的行为信息。
(5)据图乙分析,大约在第10年后,λ小于1,正确数量开始减少,所以泥鳅大约在第10年种群数量达到最大。 10.
【分析】此题比较新颖,涉及了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遗传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方式,题中“都可以单独致病”这句话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即只要有aa或bb均可致病,即只有A_B_表型正常。
【解答】解:(1)由于Ⅰ1、Ⅰ2正常,而Ⅱ3患病,Ⅰ3、Ⅰ4正常,而Ⅱ6患病,可判断该遗传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2)根据题意可知,两对基因可单独致病,因此只有基因型为A_B_表型正常。又由于并且Ⅱ3和Ⅱ4的后代Ⅲ1正常,所以Ⅲ1基因型肯定是AaBb,Ⅱ3和Ⅱ4基因型分别是AAbb、aaBB(或aaBB、AAbb),所
- 9 - / 11
以Ⅰ1、Ⅰ2基因型是AABb、AABb,Ⅰ3、Ⅰ4基因型是AaBB、AaBB,则Ⅱ2基因型及概率为AABB或AABb,Ⅱ5基因型及概率为AABB或AaBB,Ⅱ2与Ⅱ5婚配,后代不携带致病基因(AABB)的概率是,则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11.
【分析】1.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等,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植物原料的特点来决定。
2.茉莉油与玫瑰油的性质相似,在提取在原理和程序上具有相似性,结合以上对玫瑰油的提取过程的分析,图甲中提取茉莉油的实验流程中的A表示水蒸气蒸馏过程,B过程为分离油层的过程,此过程常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分液漏斗,题干提取茉莉油的实验流程中的C物质是无水硫酸钠,加无水硫酸钠的目的是除去芳香油中的水分,提高芳香油的纯度;茉莉油的提取能否采用这一流程进行生产,应该考虑茉莉油是否像玫瑰油一样具有较强的挥发性,还应考虑茉莉花在水中蒸馏是否会出现原料焦糊和有效成分部分部分水解等问题。
【解答】解:(1)茉莉油与玫瑰油的性质相似,由图甲可知该同学提取茉莉油的方法是水蒸气蒸馏法,采摘原料应在茉莉油含量较高的花开的盛期采收。
(2)图甲中B过程表示分离油层,通常应向油水混合物中加入NaCL增加盐的浓度来促进油水分离过程的进行。要完成图甲C过程需要向提取液中加入无水NaSO4,因为通过B过程获得的提取物可能含有一定的水分。
(3)蒸馏完毕,应先撤出酒精灯,然后停止供水,最后拆卸蒸馏装置,拆卸顺序与安装顺序相反。 (4)橘皮精油主要储藏在橘皮部分,提取一般不采用蒸馏法,原因是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在水蒸气蒸馏时会发生部分水解。为了防止橘皮压榨时滑脱,提高出油率,需要将柑橘皮干燥去水,然后用 石灰水浸泡,使橘皮变得粗糙,细胞变得疏松。 12.
【分析】农杆菌转化法(约80%的转基因植物都是用这种方法获得的) 1.农杆菌转化法的具体过程:
(1)利用土壤的Ti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即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Ti质粒上。 (2)将整合了目的基因的Ti质粒导入土壤农杆菌细胞内。
(3)利用土壤农杆菌感染植物细胞,该过程实际上是将含有目的基因的土壤农杆菌Ti质粒导入植物细胞内。(4)含有目的基因的土壤农杆菌Ti质粒进入植物细胞后,可以把自己的一段基因整合到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这段基因中包含了目的基因。
2.原理:农杆菌中的Ti质粒上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根据农杆菌的这一特点,如果将目的基因插入到Ti质粒的T﹣DNA上,通过农杆菌的转化作用,就可以把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的DNA上。
3.农杆菌特点:易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对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力;Ti质粒的T﹣DNA可转移至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染色体上。
- 10 - / 11
4.转化:目的基因插人Ti质粒的T﹣DNA上 农杆菌→导入植物细胞→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细胞染色体上→目的基因的遗传特性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
【解答】解:(1)构建基因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稳定存在,并且可以通过复制遗传给下一代,同时,使目的基因表达和发挥作用。
(2)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在DNA片段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3)基因表达载体的本质是DNA,其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基因表达载体中的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部位,这种结合完成后才能驱动目的基因通过转录合成mRNA.终止密码子是目的基因表达的翻译过程的终止信号。
(4)用两种限制酶XbaI和SacI(两种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 甲:该Ti质粒中含有限制酶XbaI和SacI的切割位点,且用这两种酶切割可将目的基因插入T﹣DNA中,甲正确;
乙:该Ti质粒中不含限制酶SacI的切割位点,乙错误;
丙:该Ti质粒中含有限制酶XbaI和SacI的切割位点,但用这两种酶切割不会将目的基因插入T﹣DNA中,丙错误;
丁:该Ti质粒中不含限制酶XbaI的切割位点,丁错误。 故选:甲.
- 11 - / 11
山西省康杰中学2017届高三模拟考试生物试卷(二)(附答案与解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