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执教人:纳雍县第四中学 申艳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练习,品味佳句,把握文章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严谨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鉴赏炼字、品味佳句的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品味妙语佳句,从而体会朱光潜先生的观点;在品味语言时能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学历史应该知道这样一个历史事件,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大军交战,一直吃败仗,于是就想上书皇上,说自己屡战屡败,做好了受处罚的准备。他的随从李元度就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改过之后上书皇上,曾国藩不但没有受到处罚,还得到皇上的嘉奖,夸他虽然战败,但不气馁,勇气可嘉。这说明,我们中国文字是非常深刻的,怎样用语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就需要我们学会“咬文嚼字”了。 二、 作者简介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谈美书简》等。《西方美学史》是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三、解题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在文中找原句回答)
明确: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文中是贬词褒用
2、作者举了哪些“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各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
实例 郭沫若改字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道理 ↓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王若虚改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