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利益分析法在高校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论利益分析法在高校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利益是高校教工实施教育行为的动力。针对教工利益需求的特点和在实际工作中的缺损,成立以利益为导向的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强化表现以为人本的工作理念,是当前确保教工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研究高校教工的利益机制,把握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特点,是成立和完善高校教工鼓励机制、有效开展高校教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一利益分析是基本的研究方法

利益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学者们对于利益也有各种各样的阐释。利益分析法可以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角,研究众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 (一)利益的含义和特点

关于利益的含义,笔者赞同北京大学陈庆云教授的解释,“利益是供人类生存、享受和进展的生活资源”。依照这一概念,利益呈现如下几个特点:第一,利益主体的需求与知足需求的客体之间是统一的。正因为人们有生存、进展、享受等各类需求,才产生占有资源和条件的动机;第二,利益具有普遍性和合理性。只若是人,不论他(她)是巨人仍是凡人,都要生存和进展,都有利益要求;最后,利益具有互换性。物质利益不仅可用于互换,而且在互换中有“量”的表现。 (二)对利益主体需求的分析是一种行为动机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是,行为动机是复杂的,人们并非老是以自利性作为所有实践的起点。在资源和条件相互依托的环境当中,利益主体必需把自身利益的需求,与实现他人的利益结合起来,在利他和利己之间寻觅一个平稳点。

二利益是高校教工实施教育行为的动力

高校教工从事服务人类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具备职业的一般特点,在工作中需恪守职业操守,同时必然要考虑投入与收益的最大化问题,但这种需求呈现出与其他

职业不同的特点:

(一)道德需求与利益需求均衡

一方面,教工思想道德离不开其利益。尤其是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高校教工的教学任务明显加重,长期的职称、科研的压力使得高校教工开始重新审视和更加重视自己的利益回报。另一方面,与一般的职业劳动不同的是,教师职业更加强调非功利的道德色彩。在教师们看来,道德和个人利益不是一对非得对立起来的概念,绝大多数高校教工更注重二者的有机结合。 (二)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依存度高

现行高校教工利益分配机制,使得教工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的依存度越来越高。物质需求的满足会带来精神需求的满足,而精神需求的满足也会带来物质需求的满足。如教工职称越高,表明其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越高,这本身是一种精神需求,伴随而来的就是相应的物质利益,同样地,高校教学技能,育人成果,机关、后勤服务质量等的评选,一般也会有物质奖励,而更重要的是对于获奖教工工作的肯定和可带来事业成就感的精神鼓励。 (三)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起点高

对比从前,高校教工的价值观已由单纯地追求理想、静守清贫向既注重理想又关注实际转变,对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相对较高。这是因为,首先,高校教师工作替代性不强,人才供给有限。其次,高校教师在进入高校之前接受教育时间长,成本相对较高,决定了他们进入高校后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程度也高。最后,随着社会高速发展,高校教工教学、科研、育人的压力增大,教师科研工作严谨的科学性、极大的创造性,育人工作的重复性和高强度需要相应的物质利益回报。 (四)精神需求的强度更大

高校教工是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的特殊群体,其职业特点和性质决定了精神需要在教师的需要结构中占有突出地位,更为关注自身精神利益的满足和维护。如一些优

秀教师在职业生命中能享受到教师劳动的乐趣,能够享受工作,在工作中收获美好积极的生活体验和莫大的幸福。

三高校教工利益在实际思想政治工作中的缺损

实际工作中,高校教工利益并不能得到较好的实现,甚至是缺损或畸变,导致教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高校忽视教工适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存在,在管理上依然采取传统的利益激励机制。

(一)把物质利益看成教工自我价值的全部,缺乏对教工的人文关怀

教师利益问题是近年来教育界关注的问题之一,但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于教师的物质利益,简单地把物质利益的满足看作教师自我价值追求的全部。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缺乏对教工的“人本”因素,轻忽了对教工职业需要、教工的全面和谐进展及提升教工生命质量的研究和表现,缺乏对教工的人文关切。 (二)重道德说教,轻道德实践

目前,教工思想政治工作已成为高等学校一项重要任务。各高校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问卷调查、出台实施意见、制定师德规范、评师德楷模等等,虽然取得了一些效果,但仍普遍存在着教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低效问题,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仍停留在“重道德说教,轻道德实践”的时期,缺乏对教工践行道德规范、端正职业道德的实际有效组织,也缺乏对教工思想政治水平的合理、统一的评判。

(三)学校管理体系缺乏激励教工的利益机制

高校评价体系中有关教工思想政治状况的评价指标多笼统抽象,操作性不强,忽视教工适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存在,自然也难以激励教工提高思想认识和品德修养的积极性,也难以发挥导向作用。当教工发现学校评价体系不准确或者不公平时,就可能对这一评价体系和管理方法产生异议甚至反感,从而严重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践行师德规范的热情,甚至有部分老师可能会因此逐步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

利益分析法在高校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

论利益分析法在高校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利益是高校教工实施教育行为的动力。针对教工利益需求的特点和在实际工作中的缺损,成立以利益为导向的教工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强化表现以为人本的工作理念,是当前确保教工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研究高校教工的利益机制,把握其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特点,是成立和完善高校教工鼓励机制、有效开展高校教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一利益分析是基本的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dt360fabt3fre38hic91cf865brly010q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