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风能、沼气、生物质能等能源惠民工程建设,启动新一轮农村牧区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解决无电乡村用电问题,实现送电到农家;实施移动网广覆盖和宽带通信工程,加强村级综合信息站建设,实现电话互联网到农家;实施广播电视、农家书屋、农牧区电影放映、健身设施建设等文体惠民工程,实现文化体育到农家;实施牧民定居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落实农牧民新建和改建住房奖励补助政策,实现安居到农家;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快改变村容村貌,实现优美环境到农家;实施农牧民全员培训工程,提高农牧民种田养畜水平和创业能力,实现科技服务到农家,全面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第四节 县域经济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增加对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把发展县域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加大扶持力度,以西宁三县、海东六县及州府所在县工业集中区为抓手,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积极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支持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鼓励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第五节 贫困地区扶贫开发
以基本消除农村牧区绝对贫困现象、明显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将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机结合起来,与开发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搞好东部干旱山区、青南高寒牧区两大贫困地区扶贫攻坚。加强贫困地区水电路、户用能源、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东部浅脑山地区易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化扶贫、以工代赈等重点工程。加大社会帮扶和对口帮扶力度,落实工
41 / 57 doc.. .. ..... ........................................................................................................................................................................................
.. .. ..... ........................................................................................................................................................................................
作责任,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扶贫济困,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合力攻坚扶贫开发机制。\十二五\期间,脱贫90万人。
第七章 资源环境
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勘探,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推动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节 矿产资源勘查
加快矿产资源勘查步伐,以祁连山、柴北缘、东昆仑和三江北段等重要成矿区带为主战场,大力度投入、大兵团作战,加快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以能源、黑色、有色金属、贵金属、钾盐等紧缺优势矿种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勘查,查清基本家底,尽快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实现“358”地勘工程目标,打造国家战略资源基地。安排使用好青海省地质勘查基金、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专项资金、中央地勘基金,积极引进省外地勘力量,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地质勘查,形成公益性地质调查与商业性地质勘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快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和盐层气勘查力度,建设国家级冻土地区天然气水合物试验基地,探索建立开发利用工程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工作,加强现代测绘基准体系建设,加快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数据生产,推进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测绘服务水平。
第二节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
一、资源循环利用
42 / 57 doc.. .. ..... ........................................................................................................................................................................................
.. .. ..... ........................................................................................................................................................................................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强化资源节约,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形成产业间纵向延伸、横向拓展,资源、产业、产品多层面联动发展的循环型产业格局。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实施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工程,积极引导支持矿山企业引进、推广先进的选矿技术和开采技术及综合回收工艺,重点加强盐湖资源、有色金属、贵金属矿产等共伴生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开采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的资源化水平,减少储量消耗和矿山废物排放,安全、环保、可持续地发展矿业经济。推广煤矸石发电和建筑垃圾利用的技术和工艺,拓展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领域。加强水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强力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认真做好城镇节水,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节能科技示范工程,坚决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产能。突出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等产业和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工作。组织实施好热电联产、省柴节煤灶、建筑节能、公共机构节能等节能重点工程。加强能源制度建设和合同能源管理,实施强制性标准,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到2015年,全面淘汰落后产能,低能耗产业形成规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新突破,循环经济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在2010年的基础上提高3~5个百分点。 二、土地节约
守住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完善耕地保护、征用补偿机制,严格实行“先补后占”,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逐步增加土地整治投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完成黄河谷地百万亩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启动湟水流域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从严控制建设用地,合理确定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结构和时
43 / 57 doc.. .. ..... ........................................................................................................................................................................................
.. .. ..... ........................................................................................................................................................................................
序,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利用未利用地和工矿废弃地拓展建设用地空间。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54万公顷。
第三节 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生态保护与建设
坚持工程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力度,继续实施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野生动物保护工程,进一步巩固和扩大生态保护与建设成果,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保护与建设从分散治理向集中治理转变、从单一手段向综合措施转变、从事后治理向事前保护转变,探索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形成以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为屏障、以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祁连山水源涵养生态带为骨架的“一屏两带”生态安全格局,为2024年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五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公顷、治理退化草场400万公顷,人工造林37万公顷,封山育林75万公顷。 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继续实施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启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二期工程。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有利于生态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生态环境监测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引导牧民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增强转移就业的能力,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双赢的路子。设立中国三江源保护发展基金,争取发行公益彩票。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保护好林草植被,加大退化草原、沙化土地治理,采取退牧还草、划区轮牧、舍饲圈养、加快出栏等措施,减轻天然草地超载过牧压力,实现草畜
44 / 57 doc.. .. ..... ........................................................................................................................................................................................
.. .. ..... ........................................................................................................................................................................................
平衡。开展人工增雨,加强青海湖水源地保护,严格限制在入湖河流新建引水工程,控制农牧业灌溉用水,维护青海湖生态平衡。 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程。加大黑河源头生态治理力度,切实保护好黑河、大通河、湟水河、疏勒河、石羊河等水源地林草植被,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调配管理,强化水土流失和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努力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继续实施西宁南北两山、湟水河流域百万亩人工造林工程和河湟沿岸绿化工程,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水土流失,逐步形成以祁连山东段和拉脊山为生态屏障,以河湟沿岸绿色走廊为骨架的生态网络。 柴达木地区生态保护与综合治理工程。依法建立一批封禁保护区,加强沙生植被和天然林、草原、湿地保护;实施沙漠化防治工程,以防风固沙工程为重点,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水工程建设,合理分配、高效利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位下降,构建以绿洲防护林、天然林和草原、湖泊、湿地点块状分布的圈带型生态格局。 二、环境污染防治
继续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建立健全工业污染防控体系,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重点推进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加强城乡饮用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能力建设,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西宁、格尔木、德令哈市和河湟沿岸城镇环境空气、噪声污染综合治理,基本完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以及重点小城镇、主要旅游景点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环保型产业,加强环保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电动汽车充电站建设,扩大环保专用清洁车生产规模。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强化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加快处置历史堆存和遗留的危险废物。发展清洁生产,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市场交易试点工作。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启动
45 / 57 doc..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