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智能交通论文
论文是各专业学员都必须完成的集中实践性教学环节,不能免修。要求每位学员在学校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的写作,下面我带来的是有关智能交通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本文介绍了智能交通的历史、中国智能交通的概况、国外智能交通系统。
关紧词:智能交通高速公路智能交通系统电子技术 一、智能交通系统的概述
智能交通系统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等有效的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1995年3月美国交通部首次正式出版了\国家智能交通系统项目规划\,明确规定了智能交通系统的7大领域和29个用户服务功能,并确定了到2005年的年度开发计划。智能交通有7大领域包括:出行和交通管理系统、出行需求管理系统、公共交通运营系统、商用车辆运营系统、电子收费系统、应急管理系统、先进的车辆控制和安全系统。
二、我国智能交通的概况
中国道路在未来20年内仍然处于建设期,但是中国是当今世界上公路建设
速度最快的国家,根据中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交通部计划用30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公路主骨架、水运主通道、港站主枢纽和支持保障系统的规划建设。到2010年,高速公路主干网已经初步形成。这一期间正是ITS在全世界进入全面实施的阶段,因此,中国也需要根据中国道路运输的实际需求探讨在中国的道路运输网中应用智能交通系统来提高运输效率、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的可能性。实际上中国在交通运输和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工作早在7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当时称为交通工程,在中国交通工程的具体内容与国际上的有所不同,中国将道路管理系统中的通信、监控和收费系统都纳入交通工程的范围。根据国际上对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研究,认为交通工程的研究与应用是智能交通系统初级阶段的工作,根据国际上的这种观点,中国的ITS前身或基础工作早在70年代末已经开始,当时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市公安局合作首次在中国进行计算机控制交通信号的工程试验,80年代初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津塘疏港公路交通工程研究”,首次在高等级公路上把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用于监视和管理系统。在1986年-1995年期间国家在交通管理系统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工程实施,在城市交通管理、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收费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方面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并开发生产了车辆检测器、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紧急电话、分车型检测仪、通信控制器,监控地图板等多种专用设备,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通过多年来中国交通科技界和工程界的不断努力,在中国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带动下,中国在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进步,为今后智能交通系统的深入开发和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今,在我国交通工程中广泛采用高速公路智能监控系统,它能为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从收费站、监控分中心、监控中心直至监控总中心提供多级管理体系的
公路监控方案。其包括:1。收费站图象监控,收费站图像监控与收费系统紧密配合。由车道摄像机,监视出入口车辆,抓拍车辆图像、自动识别车牌;由收费亭摄像机,监视收费人员操作,规范和监督收费;由收费广场摄像机,监视收费广场的情况;监视室摄像机,上级管理机构可通过该监视摄像机对收费站监视情况。2。管理中心监控,可实现联网控制、电子地图、实时报警、多级权限图像监视、图像抓拍、抓拍检索等功能。3。道路监控,在交通枢纽,设置云台摄像机,对交通情况进行24小时监控。数字视频处理及监控图象抓拍,车牌自动识别。4。外场监控系统,提供诸如车辆检测器、气象检测器、紧急电话、可变情报板、可变限速标志等的集成服务。另外,我国智能交通的发展重视交通规模及交通组成的长期规划和合理布局,拿北京城市交通系统来说,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将对城市布局进行调整,形成“二轴、二带、多中心”的城市新格局。加快东部发展带及新城的建设,将有效地疏解城市功能、人口与就业岗位,在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同时在市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使公共交通的投资由18%提高到50%以上,特别是加大轨道交通和大容量快速公共交通的投资力度。到2008年,北京市区公共电汽车专用道或优先车道的总里程力争达到350公里左右;选择有条件的街巷、胡同开辟小型公共汽车专用道,加强城市交通的“微循环”改造交叉路口信号控制系统,分期分批地解决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问题;积极推进客运枢纽、公共电汽车运输服务的市场化运作。为建设集约化、人性化的现代交通体系,实现多方式交通网络的匹配与无缝衔接,北京正在建设东直门、西直门、动物园、宋家庄、六里桥等大型综合客运枢纽,调整各级客运场站布局,改善不同客运方式换乘条件。同时合理安排道路资源,因地制宜地建立公共交通专用系统、步行系统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