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苏教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教材分析: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属于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

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建模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我们来听一个成语故事,好吗?请仔细倾听,看哪些同学能从中发现一些数学信息?→引出:3+4=4+3(板书:等式)

2.小结:在数的加法运算中也有这种交换位置的情况,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加法的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

3.质疑:看到课题,你能想到哪些问题?(你觉得我们这节课围绕这个问题可能会研究哪些问题?)

【评析:课前的成语故事欣赏,营造轻松愉悦的气氛,同时,渗透着加法交换律的外形特点,自然引出课题。】

第1页/共11页

二、 师生合作探究加法交换律

谈话: 同学们最喜欢大课间,这是学校一些同学在参加大课间,同学们活动的热情可高了,我们一起看看吧。(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1、参加跳绳活动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

【评析:从学生喜欢的大课间活动为话题,选择几个学生熟悉的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设良好的氛围。学生提出了很多加法问题,从而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

1.列式猜想。

解决第一个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怎样列算式?追问:还可以怎样列式? 指名口答,教师板书:28+17=45(人) 17+28=45(人)

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什么?它们的结果怎么样?那你能用一个符号把他们连接起来吗?(等号)板书:28+17=17+28,这是一个等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仔细的观察一下这个等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跟同桌说说。 学生回答 后老师随即出示:

交换28和17的位置,和不变。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比较这两个说法,你想说什么? 生1:我觉得第1种说法更准确。

生2: 我觉得第2种说法不够准确。还不知道其他的数相加和会不会变? 2.举例验证:

第2页/共11页

我们不妨把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结论当作一个猜想。既然是猜想,那么我们还得——生:举例子验证。

举例:请每个同学都模仿这个等式举几个例子,写好后同桌互相验证。 你们举了哪些例子呢?指名说:

7+8=8+7, 10+20=20+10, 0+50=50+0, 100+200=200+100 …… 同学们真棒,举的例子都略有不同。

在举例子时,有没有谁发现交换两个加数位置和变了? (学生摇头) 这样的等式可以写多少个?无数个。省略号。 3.形成规律:

通过举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任何两个数相加都存在这样的规律。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举例验证,发现了加法运算的一个重要的规律,【出示: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在这个规律中,变的是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变的是它们的——和。 原来变与不变也能这样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问:这样的式子能写多少个?很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些式子全表示出来?写好后交流:向同桌介绍你的表示方法。

学生尝试用符号、图形或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教师巡视,并选一些典型的进行板书。(学生可能有的表示方法: √+×=×+√ ▲+■=■+▲ 甲数+ 乙数=乙数+甲数 a+b=b+a 等)

指出:同学们想的方法可真多!你们能自己创造符号表示规律。在数学中我们通常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写成:a+b=b+a(板书)

第3页/共11页

谁给我们大家发现的这个规律起个名字?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评析: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在引发学生的猜想后,尽量让学生增加枚举的数量,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促进学生的思维从合情推理水平向逻辑推理水平过渡,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加法交换律。在学生大量积累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充分用语言说说发现的规律,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顺应学生的学情,当学生感觉到有这样规律的式子有很多时,教师及时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使学生产生用符号或字母表示规律的需要,很适合学生的“胃口”,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和概括性,从而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这个规律其实是我们的老朋友了,你们记得以前在什么地方见过它吗? 小练习:计算并验算 186+375= 提问:刚才验算时,应用到了什么规律?

刚才我们是怎样研究这个规律的呢?(板书:发现问题→举例验证→语言概括→字母表示。)下面我们就用这种研究方法来研究加法中另一个重要规律。

【评析: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在简单应用中使学生体会运算律的应用价值。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探索规律的一种策略,为学生自主学习加法结合律提供“武器”。 】

三、学法迁移,探究加法结合律

1.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列式算一算。并说说计算思路。

第4页/共11页

2.教师指名回答后板书:(28+17)+23 28+(17+23) 3.演示计算过程。讲述:两个算式结果一样,可以连成等式! 学生回答老师板书:(28+17)+23 = 28+(17+23)

4.观察、比较、发现:观察两道算式完全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生:第一道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第二道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两道算式的运算顺序不相同。

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结果相同?

讲述:三个加数相同,运算顺序不同,结果相同可以连成等式。 5.算一算:老师这里还有两组算式。算一算,能不能在○里填上等号? (5+15)+40 ○ 5+(15+40)

6.建立猜想:你猜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怎样?你是怎么想的?口算无凭,我们来口算一下,左边等于70,右边等于70,结果相同。

【评析:以这两组等式为观测点,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两边的算式结果一样,可以写上等于号,连成等式,让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结合律。】

7.验证猜想:四人小组交流:观察比较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说说你的发现。

(三个加数相同,加数相同的位置相同,结果相同。运算顺序不同,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

老师听明白了,同学们都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第5页/共11页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1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苏教版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教材分析: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属于数的运算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在加法的计算中和演算中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基础。教材安排这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dhil06y3h7l7tx29ybm0wacw0f2p400gay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