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格律诗的基本常识。 2.熟悉并掌握阅读诗歌的一般步骤。 【教学过程】:
一、了解格律诗的基本常识
古体诗又叫古风,形成于汉魏六朝,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方面均较自由。近体诗是与之相对的概念,也叫今体诗、格律诗,唐代诗人在梁陈诗人对诗律研究和创作实践的基础上创造了律诗和绝句这两种新诗体。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每首四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末联(或尾联);每联两句,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每句的平仄都有严格规定,特别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随意变更;凡偶句都要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两联须对仗。近体诗的绝句,也称律绝,每首两联,平仄和押韵同律诗一样,只是不一定对仗。 二、关于诗歌阅读在一般步骤
1、解题,争取对诗歌内容在概略把握;
2、知人论世,获取诗歌创作相关的有价值的信息; 3、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与意; 4、细读,理解诗歌的字面含义;
5、品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境、思想感情;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什么叫意境?意,即情感、意绪,即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是境况、境界,即诗中所描绘的客观生活图景,它是广义的,不单指景,还指诗人所见所历之事。意与境交融在一起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意境由意象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中。意象着眼于某种物象中的主观意向,而意境则是由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体境界。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进入诗的意境,就能在思想感情上与作品产生共鸣。
6、小结,提炼把握诗歌的主旨、内涵; 7、赏鉴,把握诗歌重要在艺术手法和特色等。 三、《例谈古代诗歌鉴赏,学写古诗鉴赏文章》
1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例谈古代诗歌鉴赏,学写古诗鉴赏文章
——七步法读《蜀相》
前言:古代诗歌阅读是现在许多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软肋,学生们拿到一首古诗后,往往除了稍微做点诗句翻译工作之外,就再也不知还该干些什么,也更不知该怎样去进行阅读了。笔者试图从学习的方法步骤入手,让学生明确古诗词阅读的基本套路,让读诗不再是件费力的事情。下面即以《蜀相》一诗,作为示范,以为共享。
一.解题
本诗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大概人已千古,不可辨览,唯有见庙而思,临风而想矣。因武侯祠而思蜀相,理在必然。同时,“蜀相”二字更突显了诸葛武侯曾经显赫的地位及功业,不由不令飘零江湖的作者徒自感伤。总之,一切说来,自是题简而意远。
二.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官僚家庭,所以一生渴望建功立业。然而人生大半时间落魄不堪,并生逢战乱,所以相当了解民生疾苦,他的诗歌相当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充满着强烈的忧国忧民感情,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尤善律绝,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发展,形成了“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杜甫拜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三.朗读(富有感情地去阅读体会,注意缓急、高低、停顿、重音)
诗必用心朗读,方知其味,本诗读之,感情明晰可见:是仰慕,是崇敬,是感伤,是叹惋。所以读时自然要得稍慢,稍缓,读出深沉、凄惋的味道来。而尤其颔联更应读出感情的复杂,尾联要读出个体由衷的哀伤。
四.字面理解(抓表达方式和翻译)
律诗的四联在写法上,尤其在表达方式上往往有所讲究,多是前两联写景、叙事,后两联议论、抒情,本诗亦不例外。前两联,主要写作者寻访武侯祠所见之祠堂景色,是叙事写景。主要体现了武侯祠肃穆而春意浓浓的景象,但葱茏景物的描写中也略让我们能感觉到一种无人驻足的荒凉。后两联则主要写对武侯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评价赞
2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美和对其壮志未酬而身先死的叹惋。简单翻译如下:
丞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两朝的开创与辅佐老臣竭尽忠心。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五.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感情、把握主旨)
本诗所选意象并不为多,主要是几处景物和几个较虚的追忆想象。
首联选择了“柏”作意象,柏即松柏,是一种长青树,多植于墓园,本诗首先就用它来写祠堂景象,更加上“森森”二字,于是一种庄严肃穆的味道尽显无遗。森森翠柏,其实还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表现着历史的悠远,加上前面的“寻”字,曲径通幽,就将诗人那欲观祠堂的迫切感受、崇敬心情鲜明展现了出来。
如果说,首联两句还是从总领通篇的角度由全貌着笔作概括叙写的话,那么,颔联两句则进而把“镜头”转向武侯祠庙周围景物的细部。“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两处意象就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却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单影只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不难看出,在颔联两句里,诗人句句写景,却字字含情,诗行中寓静于动,寄情于景,婉转地流露出感物伤人的情怀。
“颈联”两句,诗人笔锋一转,胸臆直抒,已不是单独意象的表现,(当然,如作为想象的物事,称之为意象也未为不可)而是开始对往事的缅怀,以高度凝炼、警策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生活际遇、政治理想和辅国功业。诸葛亮隐居隆中(今湖北襄樊城西)时,刘备三顾茅庐,频烦(繁)问计,于公元207年,同他商讨天下大事。出山后,诸葛亮先是辅佐刘备开创基业;刘备死后,他又匡济危难,扶佐后主刘禅。这就是所谓“两朝开济”。诸葛亮可以说是殚精竭虑,忠贞不渝,尽了“老臣”之心。透过诗人的饱含深情的诗句,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诸葛亮这位“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丞相的一生的事业,以及他对后人的感召力量,而且能够感知诗人对他的钦羡仰慕之情。这一联与前一联一样,对仗工整,沉郁顿挫。遣辞虽不华采,却行文壮阔,潇洒飘逸,可与诗人另一首写诸葛亮的诗《八阵图》中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二句联璧生辉。
假若诗意仅此而已,或许还难以收到激动人心的艺术效果和取得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前人说,“诗贵有眼”。“尾联”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可谓《蜀相》的“诗眼”。“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已不再是意象意境的展现,而纯粹是由衷的告白、深沉的叹惋了,亦即直接抒情。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出兵伐魏,在渭水南五丈原(今陕西郿县西南)与魏军相持百余日后,于当年八月在军中抱憾病逝。武侯壮志未酬而身先亡,诗人饱经丧乱而屡失意,
3
2第二课时:关于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例谈诗歌鉴赏蜀相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