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45 (a) 水平对撑(单杆) (b) 水平对撑(桁架) (c) 水平对撑(八字撑杆) 11116877 (d) 水平斜撑(单杆) (e) 水平斜撑(桁架) (f) 正交平面杆系支撑 19101211131 (g) 环形杆系支撑 (h) 竖向斜撑
图4 内支撑结构常用类型
1-腰梁或冠梁;2-水平单杆支撑;3-水平桁架支撑;4-水平支撑主杆; 5-八字撑杆;6-水平角撑;7-水平正交支撑;8-水平斜交支撑;9-环形支撑;
10-支撑杆;11-竖向斜撑;12-竖向斜撑基础;13-挡土构件
4.9.5 实际工程中支撑和冠梁及腰梁、排桩或地下连续墙以及立柱等连接成一体并形成空间结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支撑体系在平面上各点的不同变形与排桩、地下连续墙的变形协调作用而优先采用整体分析的空间分析方法。但是,目前支护结构的空间分析方法由于建立模型相当复杂,部分模型参数的确定也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该方法尚未达到实用的程度,因此,目前将空间支护结构简化为平面结构的分析方法和平面有限元法应用较为广泛。 4.9.6 温度变化会引起钢支撑轴力改变,但由于对钢支撑温度应力的研究较少,目前对此尚无成熟的计算方法。温度变化对钢支撑的影响程度与支撑构件的长度有较大的关系,根据经验,对长度超过40m的支撑,认为可考虑10%~20%的支撑内力变化。
目前,内支撑的计算一般不考虑支撑立柱与挡土构件之间、各支撑立柱之间的差异沉降,但支撑立柱下沉或隆起,会使支撑立柱与排桩、地下连续墙之间,立柱与立柱之间产生一定的差异沉降。当差异沉降较大时,在支撑构件上增加的偏心距,会使水平支撑产生次应力。因此,当预估或实测差异沉降较大时,应按此差异沉降量对内支撑进行计算分析并差异相应措施。 4.9.9 预加轴向压力可减小基坑开挖后支护结构的水平位移、检验支撑连接结点的可靠性。但如果预加轴向力过大,可能会使支挡结构产生反向变形、增大基坑开挖后的支撑轴力。根据以往的设计和施工经验,预加轴向力取支撑轴向压力标准值的0.5~0.8倍较合适。但特殊条件下,不一定受此限制。
4.9.14 钢支撑的整体刚度依赖于构件之间的合理连接,其构件的拼接尚应满足截面等强度的要求。常用的连接方法有螺栓连接和焊接。螺栓连接施工方便,速度快,但整体性不如焊接好。焊接一般在现场拼接,由于焊接条件差,对焊接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4.11 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的结合及逆作法
4.11.1 主体工程与支护结构相结合,是指在施工期利用地下结构外墙或地下结构的梁、板、柱兼作基坑支护体系,不设置或仅设置部分临时基坑支护体系。它在变形控制、降低工程造价、可持续发展等方
面具有诸多优点,是建设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和其它多层地下结构的有效方法。将主体地下结构与支护结构相结合,其中藴含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工程类型可采用以下几类:1)周边地下连续墙“两墙合一”结合坑内临时支撑系统;2)周边临时围护墙结合坑内水平梁板体系替代支撑;3)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全面相结合。
4.11.2 利用地下结构兼作基坑支护结构时,施工期和使用期的荷载状况和结构状态均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需要分别进行设计和计算,同时满足各种情况下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设计要求。 4.11.3 与主体结构相结合的地下连续墙在较深的基坑工程中较为普遍。通常情况下,采用单一墙时,基坑内部槽段接缝位置需设置钢筋混凝土壁柱,并留设隔潮层、设置砖衬墙。采用复合墙时,地下连续墙墙体内表面需进行凿毛处理,并留设剪力槽和插筋等预埋措施,确保与内衬结构墙之间剪力的可靠传递。复合墙和重合墙在基坑开挖阶段,仅考虑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围护结构进行受力和变形计算;在正常使用阶段,可以考虑内衬钢筋混凝土墙体的复合或重合作用。
4.11.5 地下连续墙多为矩形,与圆形的钻孔灌注桩相比,成槽过程中的槽底沉渣更加难以控制,因此对地下连续墙进行注浆加固是必要的。当地下连续墙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时,槽底注浆有利于地下连续墙与主体结构之间的变形协调。
4.11.6 地下连续墙的防水薄弱点在槽段接缝和地下连续墙与基础底板的连接位置,因此应设置必要的构造措施保证其连接和防水可靠性。
4.11.7~4.11.8 当采用梁板体系且结构开口较多时,可简化为仅考虑梁系的作用,进行在一定边界条件下,在周边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封闭框架的内力和变形计算,其计算结果是偏安全的。当梁板体系需考虑板的共同作用,或结构为无梁楼盖时,应采用平面有限元的方法进行整体计算分析,根据计算分析结果并结合工程概念和经验,合理确定用于结构构件设计的内力。
当主体地下水平结构需作为施工期的施工作业面,供挖土机、土方车以及吊车等重载施工机械进行施工作业时,此时水平构件不仅需承受坑外水土的侧向水平向压力,同时还承受施工机械的竖向荷载。因此其构件的设计在满足正常使用阶段的结构受力及变形要求之外,尚需满足施工期水平向和竖向两种受荷状态的受力和变形要求。
主体地下水平结构作为基坑施工期的水平支撑,需承受坑外传来的水土侧向压力。因此水平结构应具有直接的、完整的传力体系。如同层楼板面标高出现较大的高差时,应通过计算采取有效的转换结构以利于水平力的传递。另外,应在结构楼板出现较大面积的缺失区域以及地下各层水平结构梁板的结构分缝以及施工后浇带等位置,通过计算设置必要的水平支撑传力体系。
4.11.9 在主体地下水平结构与支护结构相结合的工程中,梁柱节点位置由于竖向支承钢立柱的存在,使得该位置框架梁钢筋穿越与钢立柱的矛盾十分突出,将框架梁截面宽度适当加大,以缓解梁柱节点位置钢筋穿越的难题。当钢立柱采用钢管混凝土柱,且框架梁截面宽度较小,框架梁钢筋无法满足穿越要求时,可采取环梁节点、加强连接环板或双梁节点等措施,以满足梁柱节点位置各个阶段的受力要求。 4.11.10~4.11.12 支护结构与主体结构相结合工程中的竖向支承系统钢立柱和立柱桩一般尽量设置于主体结构柱位置,并利用结构柱下工程桩作为立柱桩,钢立柱则在基坑逆作阶段结束后外包混凝土形成主体结构劲性柱。
竖向支承系统立柱和立柱桩的位置和数量,要根据地下室的结构布置和制定的施工方案经计算确定,其承受的最大荷载,是地下室已修筑至最下一层,而地面上已修筑至规定的最高层数时的结构构件重量与施工超载的总和。除承载能力必须满足荷载要求外,钢立柱底部桩基础的主要设计控制参数是沉降量,目标是使相邻立柱以及立柱与基坑周边围护体之间的沉降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以免结构梁板中产生过大附加应力,导致裂缝的发生。
型钢格构立柱是最常采用的钢立柱型式;在逆作阶段荷载较大并且主体结构允许的情况下也可采用钢管混凝土立柱。
立柱桩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导管需要穿过钢立柱,如果角钢格构柱边长过小,导管上拔过程中容易被卡住;如果钢管立柱内径过小,则钢管内混凝土的浇捣质量难以保证,因此需要对角钢格构柱的最小边长和钢管混凝土立柱的钢管最小直径进行规定。
竖向支承钢立柱由于柱中心的定位误差、柱身倾斜、基坑开挖或浇筑柱身混凝土时产生位移等原因,会产生立柱中心偏离设计位置的情况,过大偏心不仅造成立柱承载能力的下降,而且也会给正常使用带来问题。施工中必须对立柱的定位精度严加控制,并应根据立柱允许偏差按偏心受压构件验算施工偏心的影响。
4.11.15 为保证钢立柱在土体未开挖前的稳定性,要求在立柱桩施工完毕后必须对桩孔内钢立柱周边进行密实回填。
4.11.16 施工阶段用作材料和土方运输的留孔一般应尽量结合正常使用阶段的结构留洞进行布置。对于逆作施工结束后需封闭的预留孔,预留孔的周边需根据结构受力要求预留后续封梁板的连接钢筋或施工
缝位置的抗剪件,同时应沿预留孔周边留设环通的止水措施,以解决施工缝位置的止水问题。
施工孔洞应尽量设置在正常使用阶段结构开口的部位,以避免结构二次浇筑带来的施工缝止水、抗剪等后续难度较大、且不利于质量控制的处理工作。
4.11.17 地下水平结构施工的支模方式通常有土模法和支模法两种。土模法优点在于节省模板量,且无需考虑模板的支撑高度从而带来的超挖问题,但土模法由于直接利用土作为梁板的模板,结构梁板自重的作用下,土模易发生变形进而影响梁板的平整度,不利于结构梁板施工质量的控制。因此,从保证永久结构的质量角度上,地下水平结构构件宜采用支模法施工,围护体设计计算时,应计入采用支模法而带来的超挖等因素。
逆作法的工艺特点决定地下部分的柱、墙竖向结构均待逆作结束之后再施工,地下各层水平结构施工时必须预先留设好柱、墙竖向结构的连接钢筋以及浇捣孔。预留连接钢筋在整个逆作施工过程中须采取措施加以保护,避免潮气、施工车辆碰撞等因素作用下预留钢筋出现锈蚀、弯折。另外柱、墙施工时,应针对二次浇筑的结合面应进行清洗处理,对于受力大、质量要求高的结合面,可预留消除裂缝的压力注浆孔。
4.11.19 钢管混凝土立柱受荷载要求高,但由于混凝土水下浇筑、桩与柱混凝土标号不统一等原因,施工质量控制的难度较高。为了确保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必须根据本条规定对钢管混凝土立柱进行严格检测。
4.12 双排桩设计
4.12.1~4.12.4 双排桩结构是本规程的新增内容。实际的基坑工程中,在某些特殊条件下,锚杆、土钉、支撑受到实际条件的限制而无法实施,而采用单排悬臂桩又难以满足承载力、基坑变形等要求或者采用单排悬臂桩造价明显不合理的情况下,双排桩刚架结构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基坑支护结构形式。与常用的支挡式支护结构如单排悬臂桩结构、锚拉式结构、支撑式结构相比,双排桩刚架支护结构有以下特点:
1 与单排悬臂桩相比,双排桩为刚架结构,其抗侧移刚度远大于单排悬臂桩结构,其内力分布明显优于悬臂结构,在相同的材料消耗条件下,双排桩刚架结构的桩顶位移明显小于单排悬臂桩,其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优于单排悬臂桩。
2 与支撑式支挡结构相比,由于基坑内不设支撑,不影响基坑开挖、地下结构施工,同时省去设置、拆除内支撑的工序,大大缩短了工期。在基坑面积很大、基坑深度不很大的情况下,双排桩刚架支护结构的造价低于支撑式支挡结构。
3 与锚拉式支挡结构相比,在某些情况下,双排桩刚架结构可避免锚拉式支挡结构难以克服的缺点。如:1)在拟设置锚杆的部位有已建地下结构、障碍物,锚杆无法实施;2)拟设置锚杆的土层为高水头的砂层(有隔水帷幕),锚杆无法实施或实施难度、风险大;3)拟设置锚杆的土层无法提供要求的锚固力;4)拟设置锚杆的工程,地方法律、法规规定支护结构不得超出用地红线。此外,由于双排桩具有施工工艺简单、不与土方开挖交叉作业、工期短等优势,在可以采用悬臂桩、支撑式支挡结构、锚拉式支挡结构条件下,也应在考虑技术、经济、工期等因素并进行综合分析对比后,合理选用支护方案。
双排桩结构虽然已在少数实际工程中应用,但目前基坑支护规范中尚没有提出双排桩结构计算方法,使得一些设计者对如何设计双排桩还处于一种模糊状态。本规程根据以往的双排桩工程实例总结及通过模型试验与工程测试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双排桩的设计计算的简化实用方法。本结构分析模型,作用在结构两侧的荷载与单排桩相同,不同的是如何确定夹在前后排桩之间土体的反力与变形关系,这是解决双排桩计算模式的关键。本模型采用土的侧限约束假定,认为桩间土对前后排桩的土反力与桩间土的压缩变形有关,将桩间土看作水平向单向压缩体,按土的压缩模量确定水平刚度系数。同时,考虑基坑开挖后桩间土应力释放后仍存在一定的初始压力,计算土反力时应反映其影响,本模型初始压力按桩间土自重占滑动体自重的比值关系确定。按上述假定和结构模型,经计算分析的内力与位移随各种计算参数变化的规律较好,与工程实测的结果也较吻合。由于双排桩首次编入规程,为慎重起见,本规程只给出了前后排桩矩形布置的计算方法。
4.12.5 双排桩的嵌固稳定性验算问题与单排悬臂桩类似,应满足作用在后排桩上的主动土压力与作用在前排桩嵌固段上的被动土压力的力矩平衡条件。与单排桩不同的是,在双排桩的抗倾覆稳定性验算公式(4.12.4)中,是将双排桩与桩间土看作整体而将其作为力的平衡分析对象,并且考虑了土与桩自重的抗倾覆作用。
4.12.6 双排桩的排距、刚架梁高度是双排桩设计的重要参数。根据本规程修订组的专项研究及相关文献的报道,排距过小受力不合理,排距过大刚架效果减弱,排距合理的范围为2d~5d。双排桩顶部水平位移随刚架梁高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当梁高大于1d时,再增大梁高桩顶水平位移基本不变了。因此,刚
架梁高度不宜小于0.8d,且刚架梁高度与双排桩排距的比值取1/6~1/3为宜。
4.12.7 根据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及计算分析结果,双排桩刚架结构中的桩与单排的受力特点有较大的区别。锚拉式、支撑式、悬臂式排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只产生弯矩和剪力。而双排桩刚架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桩的内力除弯矩、剪力外,轴力不容小视。前排桩的轴力为压力,后排桩的轴力为拉力。在其它参数不变的条件下,桩身轴力随着双排桩排距的减小而增大。桩身轴力的存在,使得前排桩发生向下的竖向位移,后排桩发生向上的竖向位移。前后排桩出现不同方向的竖向位移,就意味着双排桩刚架出现了向基坑方向的整体倾斜,增大了双排桩刚架顶部的水平位移。此外,正如普通刚架结构对相邻柱间的沉降差非常敏感一样,双排桩刚架结构前、后排桩沉降差对结构的内力、变形影响很大。某一实例的计算分析表明,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桩顶水平位移、桩身最大弯矩随着前、后排桩沉降差的增大基本呈线性增加。与前后排桩桩底沉降差为零相比,当前后排桩桩底沉降差与排距之比等于0.002时,计算的桩顶位移增加24%,桩身最大弯矩增加10%。后排桩由于全桩长范围有土的约束,向上的竖向位移很小。减小前排桩沉降的有效的措施有:桩端选择强度较高的土层、泥浆护壁钻孔桩需控制沉渣厚度、采用桩底后注浆技术等。
4.12.8 双排桩的桩身内力有弯矩、剪力、轴力,因此需按偏心受压、偏心受拉构件进行设计。双排桩刚架梁两端均有弯矩,在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判别刚架梁是否属于深受弯构件时,按照连续梁考虑。
4.12.9 本规程的双排桩结构是指由相隔一定间距的前、后排桩及桩顶梁构成的刚架结构,桩顶与刚架梁的连接按完全刚接考虑,其受力特点类似于混凝土结构中框架顶层,因此,该处的连接构造需符合框架顶层端节点的有关规定。
5 土钉墙
5.1 稳定性验算
5.1.1 土钉墙是分层开挖、分层设置土钉及面层形成的。每一开挖状况都可能是不利工况,也就都需要对每一开挖工况对土钉墙进行整体滑动稳定性验算。本条的圆弧滑动条分法保持原规程的方法,该方法在原规程颁布以来,一直广泛采用,大量工程应用证明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本次修订继续采用。由于本规程在设计方法上,对土的稳定性一类极限状态由分项系数表示法改为单一安全系数法,公式(5.1.1-2)在具体形式上不同与原规程公式,但公式的实质没变。
由于本章增加了复合土钉墙的内容,考虑到圆弧滑动条分法需要适用于复合土钉墙这一要求,公式(5.1.1-2)增加了锚杆作用下的抗滑力矩项,因锚杆和土钉对滑动稳定性的作用是一样的,公式中将锚杆和土钉的极限拉力用同一符号R’k,k表示。由于土钉墙整体稳定性验算采用的是极限平衡法,假定锚杆和土钉同时达到极限状态,与锚杆预加力无关,因而,验算公式中不含锚杆预应力项。
复合土钉墙中锚杆应施加预应力,预应力的大小应考虑土钉与锚杆的变形协调,土钉在基坑有一定变形发生后才受力,预应力锚杆随基坑变形拉力也会增长。土钉和锚杆同时达到极限状态是最理想的,选取锚杆长度和确定锚杆预加力时,应按此原则考虑。 5.1.2 在复合土钉墙中,微型桩、搅拌桩或旋喷桩对总抗滑力矩是有贡献的,但难以定量。对水泥土桩,其截面的抗剪强度不能按全部考虑。因为水泥土桩比土的刚度大的多,当水泥土桩达到强度极限时,土的抗剪强度还为充分发挥,而土达到极限强度时,水泥土桩在此之前早已剪断,即两者不能同时达到极限。对微型钢管桩,当土达到极限强度时,微型钢管桩可能是被拔出的,而不是剪切强度控制。因此,本规程尚不能定量给出水泥土桩、微型桩的抵抗力矩,需要考虑其作用时,只能根据经验和水泥土桩、微型桩的设计参数,适当考虑其抗滑作用。当无经验时,最好不考虑其抗滑作用,当作安全储备来处理。
5.2 土钉承载力计算
5.2.1~5.2.4 按本规程公式(5.2.1)的要求确定土钉抗拔承载力,目的是控制单根土钉拔出或土钉杆体拉断所造成的土钉墙局部破坏。单根土钉拉力取分配到每根土钉的土钉墙墙面面积上的土压力,单根土钉抗拔承载力为图5.2.5所示的假定直线滑动面外土钉的抗拔承载力。由于土钉墙结构具有土与土钉共同工作的特性,受力状态复杂,目前尚没有研究清楚土钉的受力机理,土钉拉力计算方法也不成熟。因此,本节的土钉抗拔承载力计算方法只是近似的。
由于土钉墙墙面可以是倾斜的,倾斜墙面上的土压力比同样高度的垂直墙面上的土压力小。用朗肯方法计算时,需要按墙面倾斜情况对土压力进行修正。本规程采用的是对按垂直墙面计算的土压力乘以折减系数的修正方法。折减系数计算公式与原规程相同。
土压力沿墙面的分布形式,原规程直接采用朗肯土压力线性分布。原规程施行后,根据一些实际工程设计情况,人们发现按朗肯土压力线性分布计算土钉承载力时,往往土钉墙底部的土钉需要长度很长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土钉墙底部的土钉过长,其承载力不一定能充分发挥,土钉墙面层强度或土钉端部的连接强度成为控制条件,土钉墙面层或土钉端部连接会在土钉达到设计拉力前破坏。土钉墙底部土钉很长并不一定合理,因此,一些实际工程设计中土钉墙底部土钉长度往往会做些折减。工程实际表明,适当减短土钉墙底部土钉长度后,并没有出现土钉被拔出破坏的现象。土钉长度计算不合理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所采用的朗肯土压力按线性分布是否合理。由于土钉墙墙面是柔性的,且分层开挖裸露面上土压力是零,建立新的力平衡使土压力向周围转移,墙面上的土压力则重新分布。为解决土钉计算长度不合理的问题,本次修订考虑了墙面上土压力会存在重分布的规律,对按朗肯公式计算的土压力线性分布进行了修正,即在计算每根土钉轴向拉力时,分别乘以由公式(5.2.4-1)和公式(5.2.4-2)给出的调整系数ηj。每根土钉的轴向拉力调整系数ηj值是不同的,每根土钉乘以轴向拉力调整系数ηj后,各土钉轴向拉力之和与调整前的各土钉轴向拉力之和相等。该调整方法在概念上虽然是正确的,但存在一定近似性,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和试验工作,以使通过计算得到的土压力分布规律和数值与实际情况更接近。 5.2.5 本次修订对表5.2.5中土钉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在数值上做了一定调整,调整后的数值是根据原规程施行以来对大量实际工程土钉抗拔试验数据统计并结合已有的资料做出的。同时,表5.2.5中增加了打入式钢管土钉的极限粘结强度标准值。锚固体与土层之间的粘结强度大小与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土层条件、注浆工艺及注浆量、成孔工艺等,在采用表5.2.5数值时,还应根据这些因素及施工经验合理选择。
5.2.6 土钉的承载力由以土的粘结强度控制的抗拔承载力和以杆体强度控制的受拉承载力两者的较小值决定。当土钉注浆固结体强度不足时,可能还会由固结体对杆体的握裹力控制。一般在确定了按土的粘结强度控制的土钉抗拔承载力后,再按本规程公式5.2.6配置杆体截面。
5.3 构造
5.3.1~5.3.11 土钉墙和复合土钉墙的构造要求,是实际工程中总结的经验数据,应根据具体工程的土质、基坑深度、土钉拉力和间距等因素选用。
土钉采用洛阳铲成孔比较经济,同时施工速度快,对一般土层宜优先使用。打入式钢管土钉可以克服洛阳铲成孔时塌孔、缩径的问题,避免因塌孔、缩径带来的土体扰动和沉陷,对保护基坑周边环境有利,此时可以用打入式钢管土钉解决。机械成孔的钢筋土钉成本高,且土钉数量一般都很多,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钻机,只有在其他方法无法实施的情况下才适合采用。
5.4 施工与检测
5.4.1 土钉墙是分层分段施工形成的,每完成一层土钉和土钉位置以上的喷射混凝土面层后,基坑才能挖至下一层土钉施工标高。设计和施工都必须重视土钉墙这一形成特点。设计时,应验算每形成一层土钉并开挖至下一层土钉面标高时土钉墙的稳定性和土钉拉力是否满足要求。施工时,应在每层土钉及相应混凝土面层完成并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才能开挖下一层土钉施工面以上的土方,挖土严禁超过下一层土钉施工面。超挖会造成土钉墙的受力状况超过设计状态。因超挖引起的基坑坍塌和位移过大的工程事故屡见不鲜。
5.4.3~5.4.6 本节钢筋土钉的成孔、制作和注浆,打入式钢管土钉的制作和注浆要求是多年来施工经验的总结,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
5.4.7 混凝土面层是土钉墙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喷射混凝土的施工方法与现场浇筑混凝土不同,也是一项专门的施工技术,在隧道、隧洞、井巷和洞室等地下工程应用普遍且技术成熟。土钉墙用于基坑支护工程后,也采用了之一施工技术。本条规定了喷射混凝土施工的基本要求。按现有施工技术水平和常用操作程序,一般还应注意下列问题:
1 混凝土喷射机设备能力的允许输送粒径一般需大于25mm,允许输送水平距离一般不小于100m,允许垂直距离一般不小于30m;
3
2 根据喷射机工作风压和耗风量的要求,空压机耗风量一般需达到9m/min; 3 输料管的承受压力需不小于0.8MPa;
4 供水设施需满足喷头水压不小于0.2MPa的要求; 5 喷射混凝土的回弹率不大于15%;
6 喷射混凝土的养护时间根据环境的气温条件确定,一般为3d~7d;
7 上层混凝土终凝超过一小时后,在进行下层混凝土喷射,下层混凝土喷射时应先对上层喷射混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