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赤壁赋》公开教案

一、导入

师:你了解多少关于苏轼的事。(2分钟) 、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四川人 2、诗词文赋书画样样精通

苏轼在诗歌创作方面成就显著,与黄庭坚齐名,人称“苏黄”

在词的创作上表现更加突出,与辛弃疾一同开创了豪放词风,人称“苏辛”

在散文创作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在书画方面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齐名,在当时被称为四大书画家

3、此外,苏轼在农田水利、教育、音乐、医药、数学、金石、美学、烹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真可谓是旷世奇才!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这位旷世奇才的千古名作《赤壁赋》。 二、请两位学生分别读第一、第二段,教师泛读第三段,全体学生齐读第四、五段。(分钟)

三、师:文中提到的赤壁是在宋朝的黄州,宋神宗元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这个地方,本文是苏轼在被贬期间所作。黄州景色优美,有诗云:“长江绕廓知鱼美,

1 / 7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好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新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1082年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苏轼同朋友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写下了这篇《赤壁赋》。那天夜游赤壁时,苏轼的心情如何呢?现在,请同学们速读文,寻找文中反映作者夜游赤壁时,情感变化的词语,触摸作者的情感流程。

明确:乐甚——愀然——喜笑,喜——悲——喜(3分钟) 四、

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

师:作者因何而喜,缘何而悲呢,又为何由悲转喜呢,一切都源于风月。

有名家如此点评《赤壁赋》:此赋通篇只说风月——金圣叹,《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林云铭

的确,《赤壁赋》通篇以景贯穿,全文紧扣山水风月展开描写议论,我们不妨以此为切入点,顺着“喜——悲——喜”的情感轨迹,走进《赤壁赋》,走进苏东坡的精神世界。 、浏览默读全文,找出文中写风月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分钟)

文字赏析后,可全班朗读。 明确:

第(1)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

2 / 7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濛濛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江面多么旷远啊,船儿象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

补充: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江面,清风徐徐吹拂,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者仿佛觉得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赏心悦目。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第(2)段: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拍击着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动的江面逆流而上。

第(3)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愿与神仙相伴而遨游,同明月一道永世长存。知道这种愿望是不能突然实现的,只好把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情寄托于

3 / 7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曲调之中,在悲凉的秋风中吹奏出来。

第(4)段: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吗?水象这样不断流去,但它实际上不曾流去;月亮时圆时缺,但它终于没有消损和增长。……只有江上的清风,与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它,听到的便是声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没有人禁止,享用它没有竭尽,这是大自然的无穷宝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第()段: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2、

文中所写的有关风月的句子有什么不同?(1分钟) 举例比较不同: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分析:

问:第一句中的月有什么特点,说明作者的心情如何?明确:由景生情。

问:第二句中的月表明客人怎样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明确:由情入理。

4 / 7

《赤壁赋》公开课教案

问: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阴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在这句话中,作者对月又做了怎样的思考?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明确:水月是不值得人羡慕的。

总结:本文最大的一个写作特点就是:情景理交融。 问:那么作者写月是这样的,由景生情,由情入理。那么,写清风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你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例子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明确:

第一段和第二段关于风月的描写是纯景物描写,并由景生情。

在第一段中几乎都在写风月,展现空阔、瑰奇、壮美的景色,处在如此境界,自然心情舒畅,此处的风月描写乃“乐甚”之由。

在第二段中由于高兴而高歌,故而有了这歌咏风月之辞,江水澄明,月光浮动,面对如此浪漫的良辰美景,难怪东坡会联想到美人,美人比君,仍然惦念着心中的君主,情感也进而由“乐”转“悲”。不想又引出了一段如怨慕,如泣如诉的袅袅之音。

5 / 7

6d5634by2o7f1wl0k4bu3bj0w6iip0013o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