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Ⅱ)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赤水三中:李泽洪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具体要求是学生需要知道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是什么,能表述工业地域的发展特点和概述工业地域的布局状况,并能正确地进行评价。 【教材分析】
本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是对前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内容的深化,同时也为第三节“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的学习做铺垫,在教材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有两大知识点:
知识点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首先第一、二自然段讲授了工业联系的类型,这是后面学习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基础,所以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工业集聚各类型对应的优势,并用惠州音响产业的发展来说明什么是工业集聚;五、六自然段介绍了工业地域按照成因分类和按照发育程度分类,在这里需要学生理解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以及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所以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知识点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在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工业分散的类型和原因,其次介绍了工业分散的条件。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虽然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专业性和理论性都很强,教材处理过于简单、抽象,很多名词混淆难懂,所以学生理解起来困难,读不懂,对本节内容缺乏感性认识。
因此要本着“地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比较熟悉的、来自生活的学习情境,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现实意义。在案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本节内容比较抽象的特点,采用学生比较易于理解的地理案例,以引起学习兴趣,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分析探究,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学以致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工业联系的形成和原因,明确工业联系的类型。
1 / 6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②、掌握工业集聚的优势。
③、掌握工业地域的形成、发展、分类。 ④、掌握工业分散的优点和原因。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工业的集聚和分散,加强对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②、在对家乡工业发展的对比分析过程中,培养热爱家乡,积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的情感和意识。
③、了解环境保护法、关税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明确工业的发展应注重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
1、 工业联系的类型和模式。 2、 工业集聚和分散的主要原因。 3、 不同工业地域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自发形成与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 2、 发育程度高低不同的工业地域与工业联系之间的关系。 3、 新工业在地域上趋向分散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工业集聚形成工业地域的原因;结合案例教学,了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分类,并尝试对某一工业区域内在联系进行综合分析。 【设计思路】
《地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让课程走向生活,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课堂充满创新的活力。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教学上以布的生产过程、赤水纸浆厂、福特汽车的生产案例进行学习,引出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等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层层设问,分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同时达到关注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 / 6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 激趣导课 板书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讲授新课 过不同的关系彼此联系在一起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2自然段,请大阅读思考 家以“布的生产过程”为例,说明对应的各工厂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引导补充,除了“布的生产过程”外,学生列举其它案例(如:大家能否用其它案例来说明在工序上汽车、电脑、电视……) 存在联系的 讨论:对比“布的生产过程”、“汽车制造”两者引导提问 合作探究 在工业联系方式上有何不同 生产工序的联系: 2、汽车零配件生产厂——汽车总装厂。 1、纺纱 → 织布 → 印染。 模式:A → B → C → D 工业生产过程复杂,工序繁多,往往需要经过多家工厂的加工才能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小结 过程。因此,在这些工厂之间就存在着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开发区内大部分企业之间并没有这种承转 思考开发区内各个工厂没有生产自然过渡 模式: 比较差异 思维拓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学生代表回答(略) 加深对工厂之间工序上的工业联系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展示“布的生产过程”图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寻找问题的答案 第二节 工业地域的形成 学生活动 观看并思考:布的生产过使学生对本节教学程中对应的各工厂之间内容形成初步的感有什么样的联系?(旨在性认识 在一个地区内,工厂之间、工厂内部的各个生产过程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环节说明 生产上的联系,展示:“服装、制鞋、上的联系,为什么会共同布局?食品、电器工业布局图 ”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师生共同分析 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形成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3 / 6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 工业联系 1、生产上的工业联系 板书 2、空间上的工业联系 阅读教材明确工业集聚内涵 阅读案例学生自行阅读案例2珠三角的音响生产的工业2,回答63集聚并分组讨论完成活动题,教师小结 页活动题 工业过度集聚容易引起环环保法律 境问题 (三)、工业地域 板书 1、按形成: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 当一个地区的工业集聚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就会形成工业地域。工业地域的分类方法有过渡 很多,按照形成原因分类可以分成:自发形成和有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按照工业地域发育成的不同可以分成:发育程度高的和发育程度低的两种。 引导学生结合第6自然段,分组讨论完成下表 感悟教材合作探究 工业地域类型 发展特点 举例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区域 从上面的案例分析可知,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集聚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那么,工业集聚有哪些有利之处呢?请大家阅读3、4自然段 阅读思考,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工业集聚优势: 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改变传统依赖教师的学习习惯 中国环境保护法第三章 第十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措施改善环境质量。 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区域 2、按发育程度: 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 板书 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具有工业联系的企业是不是都要集承转 聚在一起呢? 板书 过渡 络 师生共析 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络 析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在工业联系形成工业集聚时,有的工业也出现了一些相反的现象,它们表现为分散布置。 工业的地域联系。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展示图4.8福特汽车的全球化生产网结合书本案例图4.8福特培养学生的读图分业分散的学习 学生阅读工业的分散与承前启后,引入工4 / 6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1个问题:读图和资料 问题导思分析探究 学生合作探讨,师引导,总结 板书 问题导思 分析上述两段分析讨论,明确这些工厂分散在材料,他们的工厂许多国家和地区,生产协作呈现或企业在空间分布全球化的特点,最终得出工业分上有什么特点? 散的结论。 工业分散的原因: 福特汽车:(1)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 (2)充分利用地区产业优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 2.工业分散的原因 (1)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区位优势 (2)原料及产品运输量小,运费占成本比重小 保证这种分散布局、全球范围生产协作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注意引导,从书本中获得有效信息 要方法 图表是今后地理学习的一种重范地理用语,意识到分析地理表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并规使学生通过分析资料和图2、工业分散的条件 (1)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 板书 课堂小结 课后实践活动 (2)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略 对赤水的工业情况进行走访调查(重点对象为赤天化和纸浆厂),了解其工业布局,并对赤水的工业发展提出意见或建议,书面整理后以研究性学习结果的形式上交。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教学中,教师能创设多种情境,运用多种手段,促进学生逐渐认识和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体现了教学的三个意义。一是教材活用,活用案例,体现地理教学的生活意义。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地理教学的实践意义。在课中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分析运用各类图表,在课后又布置了走访调查家乡工业情况的作业,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协调了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还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特点;三是合理使用电化媒介,提高教学容量。
但是,本课教学中仍留下一些遗憾,由于学生平时都忙于学习,且地处偏僻的小城镇,因此视野和知识面都比较狭窄,在讨论活动中参与性不高,另外,学生在对结合案例和相关法律知识,综合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工业地域类型,工业分散的原因时能力仍欠缺,在今后学习中应该注意对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5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