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3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由此可见,“中朝”( D )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解析:汉武帝为了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使之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位,组成皇帝的秘书机构,是为中朝;它虽非决策机构,但参与皇帝的决策,而丞相、御史等演变为外朝,成为执行机构,目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选D项。
2.“(三省六部制下)三分相权,扩大了议政人员的名额,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各部职责有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这表明三省六部制( B )
A.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B.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 C.有效地限制了皇权的滥用 D.具有三权分立政治的民主性
解析:根据材料“收到了集思广益的效果……有利于皇帝的集权与政令的贯彻执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得出充分发挥了国家机构的效能,故B项正确。
3.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B ) A.分散丞相权力,加强了皇权
B.中央机构有明确分工与制约,减少决策失误 C.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选拔人才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C、D错误;A是其作用之一,但不是积极意义,排除。故选B。
4.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 B ) 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 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 C.以六部分割相权
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
解析:唐朝设三省六部,三省长官都为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两朝都增设宰相的数量,分化事权,故B项正确。
5.元代以中书省总领百官,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门下、尚书两
省皆废,故中书省较前代尤为重要。这说明元朝政治制度与前朝相比( A )
A.君主权力相对削弱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 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三权分立制约皇权
解析:元朝中书省长官为丞相,总领百官,相权有所膨胀,削弱皇权,故A项正确;分割相权是宋朝为加强皇权的做法,故B项错误;元朝君主专制相对削弱,故C项错误;一省二院服务皇帝,专制政治并非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故D项错误。
6.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冲突。以下各个朝代采取的措施中,不能起到有利于这一矛盾解决的是( B )
A.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等 B.元代设置中书省,其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C.宋代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D.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解析:元朝设置中书省,长官任宰相等于扩大了宰相权力,容易形成宰相专权,不利于解决这一矛盾,因此选B项。
7.伏尔泰说:“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他主要赞赏中国的( D )
A.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B.察举制 D.科举制
解析:由“层层严格考试”可知是指选官制度,A、C项是中央行政机构,不是选官制度。察举制是指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与“严格考试”不符,排除B。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D正确。
8.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下列诗句与此制度有关的是( D )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C.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以为礼 D.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解析:“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表明此项制度注重公平公正,指的是科举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指的是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指的是察举制,故B项错误;“大人世及以为礼”指的是周公制礼,将“天下为家”制度化,明确传承制度,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指的是科举制,故D项正确。
9.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9%;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 8.2%。这反映出当时( D )
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 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
解析:根据材料“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可知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故D项正确。
10.唐代在中书、门下设谏官,直接向皇帝提意见。武则天在两省设左右拾遗,“掌供奉讽谏,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唐谏官的设置( C )
A.着眼于皇权的强化 C.益于减少决策失误
B.分化相权,提高效率 D.承旨封驳,效能有限
解析:A项与材料“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不符,故错误;“直接向皇帝提意见”与分化相权无关,故B项错误;据材料“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可知,谏官的设置有益于减少决策失误,故C项正确;材料“小则上封,大则廷诤”与谏官实际效能无关,故D项错误。
11.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什么职权( B )
A.谏诤权 C.司法权
B.弹劾权 D.审计权
解析:四个选项所述权力,古代监察机构都拥有,但最符合题意的是弹劾权。弹劾权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的权力。
12.中国隋唐时期的监察、谏议制度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C ) ①杜绝了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 ②有利于国家统一
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④从根本上约束了皇帝的无上权力 A.①②③ C.②③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中国封建时代的监察、谏议制度都是为维护君主的专制统治服务的,不可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故④错误。腐败是专制制度的伴生物,在专制时代,官僚队伍中的腐败现象无法杜绝,故①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8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唐初三省的职能及其特点。(18分)
答案:(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制、郡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