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闭者,按急性肾功能衰竭处理。
(7)有休克症状者给予抗休克治疗和护理。控制感染,必要时用换血疗法。 (四)细菌污染反应 1.原因
(1)采血袋、保养液及输血器具未消毒或消毒不彻底。 (2)献血者皮肤未经严格消毒或在有化脓病灶的皮肤处穿刺采血,或献血者有菌血症。
(3)采血时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采血完后针头帽拔出过早使空气进入采血袋。 2.临床表现
细菌污染反应于静脉输血输液中、后发病,此反应虽然少见,但极为严重,可引起严重感染及休克,病死率高。
(1)突然剧烈发冷、寒战、高热、头胀、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发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潮红、结膜充血、大汗、脉搏细速、血压急剧下降而休克,甚至死亡。轻者以发热为主,可合并呼吸功能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2)全身麻醉(简称全麻)病人可仅表现休克和(或)创面渗血不止。
(3)剩余血浆呈暗灰色或黄褐色、混浊,有凝块及絮状物。血直接涂片可见大量细菌。血培养可有细菌生长,
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如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大肠埃希菌等。病人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3.预防和处理
(1)从采血到输血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都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凡血袋内血浆混浊,有絮状物或血浆呈瑰红色(溶血)或黄褐色,以及血浆中有较多气泡者,均应认为有细菌污染可能而废弃不用,以策安全。
(2)立即停止输血、输液,收集所输血液、药液及其输注等有关用具进行检验。
(3)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配合医生进行抗感染、抗休克等治疗。 (五)循环负荷过重 1.原因
多发生在老年、小儿及心、肺功能不健全的病人,因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而造成循环负荷过重。 2.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是头部剧烈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大量血性泡沫痰。之后有周身水肿、颈静脉怒张、肺部湿啰音、静脉压升高等症状,胸部摄片显示肺水肿表现,严重者可致死。 3.预防和处理
(1)严格控制输血速度。
(2)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并协助抢救。
(3)取半坐位、吸氧和利尿。
(4)在四肢轮扎止血带,以减少回心血量。 (5)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通畅。 (6)进行心理护理,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 (六)出血倾向 1.原因
长期反复输血或超过病人原血液总量的大量输血,由于库血中的血小板破坏较多,使凝血因子减少而引起出血。枸橼酸那输入过多,枸橼酸那与钙离子结合,使钙离子下降,从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 2.临床表现
皮肤、黏膜瘀斑,穿刺部位大块淤血,或手术后伤口渗血。牙龈出血、血尿、消化道出血、静脉穿刺处出血等。 3.预防和处理
(1)短时间内输入大量库血时,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黏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
(2)尽可能的输注保存期较短的血液,情况许可每输库存血3~5单位,应补充新鲜血1单位。
(3)若发现出血表现,首先排除溶血反应,立即抽血做出血、凝血项目检查,查明原因,输注新鲜血、血小板悬液、补充各种凝血因子。
(七)枸橼酸钠中毒 1.发生原因
大量输血时随之输入大量枸橼酸钠,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尚未氧化即和血中游离钙结合而使血钙下降,以致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 2.临床表现
有手足抽搐、出血、血压下降、心率缓慢、心室纤维颤动等表现,甚至发生心跳停止。 3.预防和处理
(1)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检测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检验结果。
(2)输入库血1000 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10ml,以补充钙离子。 (八)疾病传播 1.原因
(1)献血者患有感染性疾病,其血液或血制品带有病原体而未能被检出。
(2)在贮血、输血过程中血液被污染。 2.临床表现
输血后一段时间,出现经输血传播的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常见疾病有: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艾滋病、巨细胞病毒感染、梅毒、EB病毒、HTV感染、黑热病、
回归热、丝虫病和弓形体病。 3.预防和处理
(1)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非必要时应避免输血。 (2)杜绝传染病病人和可疑传染病者献血。
(3)对献血者进行血液和血液制品检测,如HBsAg、抗HBc以及抗HIV等检测。
(4)在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采用加热或其他有效方法灭活病毒。
(5)鼓励自体输血。
(6)严格对各类器械进行消毒。在采血、贮血和输血操作的各个环节,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7)对已发现输血传染疾病者,报告医生,因病施治。 (九)低体温 1.原因
输入血液温度过低或输血过快、过量。 2.临床表现
病人表现为发冷、寒战,皮肤冰冷,心律紊乱,体温降至35C以下。 3.预防和处理
(1)将大量备用的库存血放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然升至室温后再输入,也可用热水袋嘉文输血的肢体。
(2)快速输血时将房间温度控制在24-25C。 (3)注意保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