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 “三个环节”,增强“哲学与人生课”的教学效果
摘要:“哲学与人生课”是我国中职学校系统对中职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笔者多年教学体会,教学中把握好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课堂教学举例和学生成绩评定三环节,可有效地调动了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把握 环节 哲学与人生课 教学 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5-0106-02 哲学与人生课的“两个统一”决定了它的教学难度及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对教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新课程教学中,我总结运用了多年来在实践中探索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把握住三个环节,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哲学与人生课的育人效果。
一、 把握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环节,克服意义障碍,激发学习动机。
“哲学与人生课”虽是2009新设立的一门德育课,但它的内容学生并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成长经历中已经接受了许多关于人生、理想、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有的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意识框架,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因而在上这门课之前我调查学生对课程的认知时,不少学生写着“似曾相识”、“不新鲜”、“没兴趣”,这种心理状态,在对接受心理的研究中叫做意义障碍。它严重阻碍中职生对教材内容的接受与理解,更不能使教学内容顺利转化为中职生的内心需要,形成正确的意识,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面对这种状况,我从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出发,克服学生的意义障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注意在讲好“绪论”上下功夫。在讲授绪论内容时,首先强调该课程的性质及学习意义,哲学与人生课是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适应中职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帮助中职生正确认识哲学理论与人生发展的崭新课程。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为主要内容,把“用智慧点亮人生“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作为落脚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例剖析引导,帮助中职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加强哲学理论修养和人生健康发展的行为选择,全面提高驾驭人生发展的能力。当代中职生,他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如何,“事关国家前途与命运,关系到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图谋的任务依然艰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为当代中职生展示才华,实现理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新的形势对中职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生处在人生过程的关键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及形成的阶段,若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抓住时机,按照时代要求塑造自己,就会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在紧扣绪论的要求前提下,运用社会上出现的正反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本课的重要意义。
其次,我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我,找出自己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偏差。通过认识自我,学生深刻感到自己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判断与时代的行为要求还相差很远,有些方面连最基本的行为要求还达不到,因而激起了学习哲学与人生课的
紧迫感。
从以上两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进而激发了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兴趣,为上好这门课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不仅如此,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还要想方设法巩固或再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而活跃的学习心态。
二、把握课堂教学中举例的环节,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增强教学效果。 当前,“哲学与人生课”的教法不断改革,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尽管如此,课堂教学仍是它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效果,作到理论联系实际是最基本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传授哲学与人生的科学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实际给学生以是非、真伪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积极引导、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与发展,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由低级向高级的方面转化,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学生实际的指导,繁重的教学任务、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必须作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奏效。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我认为教师把握好举例的环节至关重要。
在把握举例的环节中,首先根据教材内容需要选择恰当的事例。选择事例的范围应为:(1)从自己亲身经历中选择。教师自身的经历择选的事例,具体且生动,富有情感,能很好引起学生兴趣。(2)从报纸、杂志、电视传媒中选择。这些媒体传递了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导向,涌现许多典型的人和事,不断撷取、储备,对讲课大有用处。(3)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我们终日生活在现实中,耳闻目睹许多人和事,其中不乏正反事例可供利用,特别是一些发生在校园的案例,正确举例,引导学生讨论,可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4)在中外历史中选择。人类文明的发展,荟萃了许多精华,尤其是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宝库。储存了许多可供我们今天用得着的经典。
在选择事例的标准方面。应作到:(1)选择与教材内容吻合的,能代表教材观点的事例。(2)选择在社会发展中有典型代表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事例。(3)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的能引起学生深思与共鸣的事例。(4)选择的事例真实可信,有说服力。总之,选择事例是教学中一项严肃的工作,教师不可脱离教材和学生的实际信手拈来,让学生听了不知所云,更不可为投学生所“好”,忘记要讲的主题。
恰当的选择事例是把握举例环节的前提,而选择适宜的时机运用事例才是根本。在课堂教学中,我是这样把握运用事例时机的:(1)讲课开始时用。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使讲课有好的效果,用典型事例开头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认真听课,有时也可留下悬念,使学生继续听课才能揭示意义;有时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认真学习课的内容;有时也可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势,对学习这门课产生好感等等。总之,讲课开始时运用事例可以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讲课遇到重点、难点时运用。哲学与人生课涵盖的理论、知识繁多并且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陌生,又难以理解,如“物质、意识、实践、认识、辩证法、唯物主义 等”概念,哲学的基本原理等,都存在使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若用事例阐释,能很快化解学生心中的疑云。(3)根据学生的情绪变化运用。在课堂上,教与学的旋律应是和谐一致的。但人的神经活动又是有节律性的,兴奋与抑止交替进行。作为授课教师,不仅要时时关注课的内容进度,还要时时留心学生听讲的情绪变化。当学生情绪出现低潮时,教师要根据课的内容,运用合适的事例,重新激活学生神经细胞的再兴奋,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始终处于跌宕起伏之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
果。(4)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时运用。课堂教学,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教育的客观存在。但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运用事例让学生分析、讨论,甚至展开辩论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这样既使学生受到锻练,又使教师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深化课堂教学。
由于选择事例恰当,运用事例的时机适宜,使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高了教学效果。
教师如果做到以上几点,就为课堂教学把握举例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 把握学生成绩评定的环节,使学生的知与行统一起来,巩固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是通过测量与评价实现的。测量与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具有以下功能:
1、明确与显示教学目标功能。测量与评价能使教师将教学目标阐述的更清楚,能帮助教师理清思路,突出主要目标,识别不重要目标,防止遗漏重要目标。同时测验也是向学生传达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学生在一门学科各个章节上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与他们预测考试中有关部分、各类型知识的题目出现的可能性成正比的。
2、反馈——校正功能。测量与评价的最基本功能是不断向师生提供反馈信息,帮助他们调节自己的行为,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如帮助教师获得许多重要信息,用来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看法,澄清模糊的观念,从接受外部评价的过程中获得经验,逐步学会独立地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学会将教学目标变为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会从教材中区分出最基本的、最有价值的内容。
3、增强动机功能。测验与评价的结果是对学生的学业作出评定,定出等级,使学生获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使那些在学业上获得成功的学生得到了鼓励,那些在学业上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增强了回避失败,防止内疚和过度焦虑的动机,把压力变成了学习的动力。
“哲学与人生课”作为中职生的一门必修课,也必须通过测验与评价评定学生
的成绩,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巩固与提高,这种评价方法已经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1、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以前学生认为德育课考试容易,到考试前背课本就能过关。通过考核方式改革,使学生认识到课堂表现、平时行为都能影响学习成绩,他们再不敢马马虎虎对待这门课了。
2、学生把知与行结合起来的自觉性增强了。过去学生只注重书面考试成绩,表现好坏无所谓。现在把学生平时表现作为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平时行为受到制约,同时也促使同学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重视行为训练,大大扩展了哲学与人生课的教学成效。
3、任课教师的威信在提高。过去由于学生对这门课不重视,相应地对任课教师也缺少尊重,现在学生不仅在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课下也主动与教师联系,咨询、请教做人的道理,对教师的劳动给予充分的肯定。
通过把握学生成绩评定的环节,使学生知识学习和行为训练统一起来,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巩固与提高。
由于把握了以上三个环节,使我在上好“哲学与人生”课的实践中迈出了第一步。我深知以后的路更长,更艰难,因为学无止境,教也是无止境的,我需要继续努力。
作者简介:杨春香(1964—),女,河南巩义人,洛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德育教学与研究工作(河南洛阳,4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