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民收入循环与宏观经济运行 1、两部门(家庭和企业)的循环 收入、支出、储蓄、投资 C=Y=C
C+S=Y=C+I 或:S=I
2、三部门(家庭、企业和政府)的循环 税收、政府支出
C+S+T=C+I+G 或:S+T=I+G 3、四部门(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循环 进口、出口
C+S+T+M=C+I+G+X 或:S+T+M=I+G+X 4、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C+S+T+M=C+I+G+X
2、三大市场:产品市场;金融市场(或货币市场);要素市场 3、四个部门:企业;家庭;政府;国外部门 4、五大平衡
? ? ? ? ?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核算。被看作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全面计算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培育 ? ? ?
三、核算GDP的基本方法
1、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则和基本要求
平衡原则:强调国民经济运行在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平衡关系,意味着同一国民经济整体在从不同环节计算国民经济活动时,其宏观总量应该相等,即保持平衡的原则。 ? ? ? ? ?
生产总量=分配总量=使用总量(三方等价的原则 ) 国民生产=国民收入=国民支出 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 :生产性;社会性
国土原则 :以本国领土作为其计算范围,以此计算的总产值一般称为国内总产值。(GDP) 国民原则 :以国民为主体计算产值,以此计算的总产值一般称为国民总产值。(GNP) 1952年到1984年。我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 1985年到1992年。同时采用MPS和SNA。
1993年至今。取消MPS,采用SNA基本核算框架、核算原则和方法 要素市场的劳动均衡 产品市场的产品均衡 资本市场的货币均衡 政府收支的财政均衡
国际市场的外汇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1992)》实施
2、核算原则
我国目前普遍采用按国土原则计算产值。 3、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国内生产总值(GDP)
(1)概念: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 ?
GDP仅计算新的国内产品 GDP仅计算最终产品
(2)计算方法
A、支出法:就是通过对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售价)的核算,来得到相应的GDP。该方法从产品形态考察不同需求部门对GDP的贡献。 公式:GDP=C+I+G+(X-M)
? 消费(C):是家庭户的支出.A.耐用消费品;B.非耐用消费品;C.服务三部分.
? 投资(I):A.固定投资支出---指用于购买新生产的资本品的支出,如商业或者居住住宅;B.商
品存货的变化---指用于尚未售出的最终产品和原材料的支出变化。 ? 政府支出(G):包括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不包括转移支付. ? 净出口(X-M):是外国人的净支出。
GDP与DNP的关系式:
?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外国来自本国的要素收入) ?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B、收入法:用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取得的收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由于所有企业的增加值总和等于国内生产总值,所有企业的要素收入总和也就应该等于国内生产总值。该方法从收入形态考察不同生产要素对GDP的贡献。
公式: GDP=工资+利息+租金+间接税+资本折旧+
独资者收入和公司利润+净国外要素收入
C、 增值法(生产法):从最终产品的价值形成角度,根据产品生产过程各个阶段上产品和服务的增值计
算GDP。该方法从价值形态衡量不同行业对GDP的贡献。
四、GDP与经济福利
1、GDP的缺陷与绿色GDP的核算
(1)GDP的缺陷 ? ? ? ? ?
无法反映社会福利和闲暇 无法反映地下经济活动 遗漏非市场活动 无法体现环境质量的变化 无法体现产品和劳务的质量改进
(2)绿色GDP
指在名义GDP中扣除了各种自然资本消耗之后,经过环境和资源损耗调整的国内生产净值,也称绿色国内生产净值(EDP)。 2、国民收入中的恒等式:投资=储蓄
两部门的国民收入核算: I=S
三部门国民收入核算: I=S+(T-G) 四部门国民收入核算: I+NX=S+(T-G)
第13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凯恩斯模型 一、总需求及其与国民收入的决定 1、总需求的构成
总需求表示在一定收入水平、价格水平等条件下,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想要购买的本国生产的最终
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 ? ? ?
消费是指家庭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或支出。 投资是指指厂商对投资品的需求或支出。
政府支出是指各级政府对各种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或者说是政府购买产品和劳务的支出。 净出口在指出口减进口。
2、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 (1)消费函数
? 消费函数:研究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消费随收入的变化而同
方向变动. 函数式: c =c(y)
? 边际消费倾向 :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
费部分的比率。 公式:MPC=△c/△y b=△c/△y 大于零而小于1 . ?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的比率。公式:APC=c/y
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因为消费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收入。
? 线性消费函数 :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
数可用下列方程表示: 公式:c=a+b?y 消费等于自发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APC> MPC,随着收入增加,a/y之值越来越小,说明APC逐渐趋近于MPC。
?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总量虽然也在增加,但消费增量占收入增量
的比重却是越来越小,而储蓄占收入中的比重却在上升.
(2)储蓄函数
? 含义: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这一比例随收入增加而递增。 公式:s=s(y) ? 边际储蓄倾向: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公式:MPS=△s /△y ? 平均储蓄倾向(APS):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公式: APS= s/y ? 线性储蓄函数:公式: s=y- c= y-(a+by)=- a+(1-b)y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 A点左方,消费大于收入,储蓄为负,储蓄曲线在横轴下方;A点右方,消费小于收入,消费曲线在45度
线下方,储蓄曲线在横轴上方.
? 如果APC和MPC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减,但APC大于MPC,则APS和MPS都随收入增加而递增,
但APS小于MPS.
? APC和APS,MPC和MPS恒等于1,即:APC+APS=1;MPC+MPS=1 ? 则:1-APC=APS;1-APS=APC ? 1-MPC=MPS;1-MPS=MPC
3、社会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表示整个国家或社会的总消费和总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或者是总储蓄和总收入之间的函数关系。是家庭户消费函数的总和 ,并不是家庭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
还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 ? ? ?
国民收入分配不均;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增加\\减少) 政府行为
---政府税收政策: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影响总需求.(增加\\减少)
---政府购买支出:直接影响总需求(同方向)
---政府转移支付:通过改变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影响总需求(同方向) 二、总需求与国民收入 1、总需求与均衡国民收入 AD=(a+I)+by
2、总需求变动与国民收入
? ?
总需求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的变动 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的变动
三、乘数理论
1、乘数是用来说明国民收入变量与引起这种变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含义:乘数是指自发总需求的增加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或者说,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量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1)乘数大小和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或边际储蓄倾向越小,则乘数就越大。乘数是1减边际消费倾向的倒数,或者说,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呈同方向变动,与边际储蓄倾向呈反方向变动 . (2)乘数发挥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
? ?
社会生产能力闲置,社会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水平; 经济时间足够长
(3)乘数的作用是双重的 2、财政政策乘数 3、投资乘数
含义:是指投资增加引起有效需求增加,并进而引起产出水平的增加,而且产出水平增加是投资增加的倍数,这个倍数即是投资乘数。 公式:KI=1/1-C=1/1-MPC
投资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所以,投资乘数与边际储蓄倾向成反比,与边际消费倾向成正比。
第14章 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IS-LM模型
一、IS曲线
IS曲线也称投资储蓄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方向变动关系的曲线。
IS表示产品市场,I表示产品市场上的投资,S表示产品市场上的储蓄 。 1、 投资函数
投资是指资本形成,社会的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存货。即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的增量,包括私人厂商的购买投资和政府的购买投资。是一个“流量”的概念。
公式:i=i(r)
经济含义:投资是利息率的减函数。 利息率越低,投资越高,两者呈反向变化的关系. 2、 储蓄函数 公式:S=S(y)
经济含义:储蓄是收入的增函数 。储蓄随国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两者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3、 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 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i(r)=s(y)
IS曲线的含义:表示当储蓄等于投资时,也就是商品市场保持均衡的时候,所有不同利息率和收入的组合点。而且,IS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说明商品市场均衡时,利息率和收入为负相关。表示是的使投资等于储蓄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
二、LM曲线 :LM表示货币市场,L表示货币的需求,M表示货币的供给。 1、货币的需求
货币需求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而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持一部分财富而形成的货币持有量。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也称灵活偏好理论或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需求量是收入与利率的函数,人们持有货币的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需求货币
交易动机:指人们为日常交易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取决于人们交易的数量.交易数量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货币的交易需求也就随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变化,与收入成正比.
预防动机:也叫谨慎动机,指为了预防意料之外的情况而产生的持币愿望.其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正比. 交易需求货币:包括基于交易的货币需求(交易动机)和基于预防的货币需求(预防动机),动机需求记作L1,L1是收入的函数, 公式:L1=L1(y) (2)投机需求货币
投机动机:指人们为财富储藏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利资产的机会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投机需求货币与利息率成反方向变动.
用L2表示基于投机的货币需求量,r表示利率,就有:L2=L2(r)
当利率极高时,L2趋于零;当利率极低时,L2趋于无穷大。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因为当利率高时,人们增加证券投入以减少持有货币的成本;当利率低时,人们持有更多货币而减少证券投入。 r0:有效利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