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创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指导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①问题的提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特别是在党中央多次指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宏大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更加凸显。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高等教育,其重要特点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因此,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进行研究不仅恰逢其时而且更显紧迫。 ②课题界定: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一直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末。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及对其创业的指导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高度,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因此,本课题定位于应用型研究,将职业发展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创业进行诊断和指导,进而提出解决策略。
③研究综述: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研究,目前大致围绕着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新常态下我国高职院校的面临的就业和创业形势更加严峻。新常态下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对手增加,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相脱节,毕业生自主创业率较低等(袁晓夏等,2016;袁卫国,2011)。造成这一原因的主要因素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职业期望偏高、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和创业诸多困惑等方面(贺星岳,2012;蔡瑞林等,2013)。
二是围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培养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部分学者认为,目前高职院校片面追求就业需求而忽视人才全面发展,片面强化社会需求而忽视学生就业愿望,片面认识人才需求而忽视技术研发服务等问题是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境的重要原因(李春丽,2014;倪丽丽,2013)。此外,毕业生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经验与市场需求不那么合拍,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十分吻合,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还没有形成整体的优势和声誉;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技能整体不强,很多学生不能宜接顶岗操作。需要企业再培训才能上岗;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对应,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不衔接,学生对现代化的新技术了解不够;学生的道德修养品质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欠缺。这些共性问题都成为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姜桦等,2013;王淑涨,2012)。 三是针对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困境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部分学者认为解决就业创业困境应通过转变就业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校企合作、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加强创业培训等途径(张广贤,2013;蒲伟、罗立,2006)。也有学者提出,高职院校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应充分考虑各个利益主体的发展需求,将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有机结合,构建社会需求和学生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体现核心能力的“三个课堂”相结合的育人体系,以及开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技术研发服务(邓峰、郭建如,2014;任湘等,2009)。还有学者建议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应该顺应时代及时势的呼唤,提高对创业教育可行性的认识;培养目标的内容多样化;系统化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鼓励基于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管理;培植优秀的学校创业文化;把创业力作为大学生质量评价的最主要指标;从社会挖掘对学校创业教育的支持(郭建如等,2014;万由祥,2015;陈春琳等,2012)。
上述研究成果为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然而有待发展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去产能”是五大歼灭战的首要任务。预计未来2-3年内由于去产能而可能面临失业的人群为200-350万,可能推高失业率0.2%-0.3%。加快去产能、加快“僵尸企业”退出,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任务。改革难免带来阵痛,高职院校的学生如何应对去产能带来的就业压力,这是目前成果所没有关注的问题。再比如,高职院校的各自为阵如何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相结合,树
立“大资源观”进而强化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的意识,从而发挥政府统筹功能,推动高职教育实体资源整合,逐步形成全社会参与整合高职教育资源,以此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协同机制在现有文献中同样语焉不详。 ④选题意义: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我国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是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因此,研究好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这一重要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⑤研究价值:从理论价值来讲,有利于拓宽职业教育的理论视野。如何把握高职教育需求特点,建立什么机制有效推动高职教育学习型社会的形成,目前还缺乏统一的理论研究与指导。从社会学的理论角度研究高职教育,可以拓宽高职教育理论的视野。从实践价值来讲,有利于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学术研究,提高政府部门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并逐步改善行政措施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2、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①理论依据: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社会学经典大师帕森斯的系统行动理论。决定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因素有很多,但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的重要作用在于促进大环境系统向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方向发展,此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内部因素包括高职院校自身的培养模式和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两个部分,此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充分就业的充分条件。具体而言,外部环境指政策、法律、法规等制度性规范的供给,内部环境的塑造则可以用“三阶段”予以把握。第一阶段:贯穿整个一年级,为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阶段。要求学生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有全面地认识,明确就业定位,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重点解决学生将来毕业后应该做些什么的问题。第二阶段:二年级是实施职业目标的阶段。依据一年级制定的职业目标和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相应方式和途径接受各种教育、教学和训练,逐步形成社会发展需要的相关职业工作能力,以增强就业力,重点解决学生毕业后必须能够做些什么的问题。第三阶段:三年级主要是深入人才市场、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不断修正和完善个人的职业目标,确定毕业发展方向,开展岗位训练,培养敬业和创业精神,指导毕业生顺利步入职场,实现学生与职业的零距离,重点解决毕业生上岗就业就能熟练的做好本职工作的问题(植文选,2006)。
②研究目标:理论目标是,掌握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寻求高职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整合、社会分层的关系。实践目标是,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血神就业和创业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把握上述问题发生与持续机制,提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有效就业的建议和措施。
③研究假设: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帕森斯的系统行动理论,根据系统行动论、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二个基本假设:一是外部环境越优化,则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创业成功率越高;二是内部环境越完善,即越严格按照三阶段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进行培养和塑造,则毕业时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率与创业成功率越高。 ④创新之处:将社会学的理论引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研究中来,在以往的研究中尚不多见,在研究的过程中,严格遵照社会学的学术规范,科学处理收集资料,为本研究高质量成果的取得提供了保证。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①研究思路:在党中央多次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这一宏观政策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中举足轻重的重要领域,其重要性更加凸显。元问题提出之后,依据社会学经典的系统行动理论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因素划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类,并据此提出本研究的两个基本假设,根据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培养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专门人才的特征,提出构建需求导向型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外部环境优化的基
础上,严格按照三阶段论培养学生。
②研究方法:主要以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以及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法进行研究。文献分析用以了解国内外有关高职教育的研究以及社会学对高职教育的研究,开拓高职教育研究的视野,为深入开展高职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基础。问卷调查用于了解高职院校学生需求、及相关的阻碍因素,以及外部教育环境、条件及现状。参与观察与访谈的对象包括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开展学校、以及就业学生和未就业学生。访谈内容涉及高职教育发展历程、现状与问题、政府支持与管理等方面,通过实际的参与观察和访谈资料进一步了解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最终通过质性分析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和创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社会学思考。
③技术路线:课题组将采用3种分析方法。其一,路径分析方法,理顺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制约高职院校学生顺利就业和创业的深层次因素,为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其二,因子分析法。找出制约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便于制定相应的政策。其三,比较研究法。选取高职院校就业成功典型进行样本研究,通过示范与非示范高职院校的比较,控制一定的研究变量,通过项目实施的实验刺激,更好地找出原因,制定干预措施。
④实施步骤:2016年7月正式开始,预计2017年12月底结项。2017年底,本项目的最终成果提交。具体步骤如下:2016年9-12月,组织课题研究团队、制定研究方案、调研计划,进行实地调查,搜集资料;2017年1-7月,课题组成员汇总、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研究初稿报告;2017年8-12月,课题组集中修改各课题组成员所写的初稿和定稿;提交结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