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唐诗五首》之4《渡荆门送别》【导入门】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
【目标牌】
1. 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并默写全诗。 2. 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地的意境美、语言美。 3. 感悟诗人的家国之诗,激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诗意篇 疏通文意理思路(为啥写)(趣味性)
一读:一读:初读诗歌,感知内容(读出“音韵美”: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知人、论世) [解诗题]
题目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辨诗体]
五言格律送别诗 [知诗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性高傲,不为权贵所容,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名篇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他的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 [查背景]
本诗选自《李太白全集》,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李白在公元724年(开元十二年)辞亲远游。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此次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二、立基础 [记音形] 荆(jīng)门 [译诗意]
1. 原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解释: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楚国:楚地。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翻译:从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那古时楚国之地游历。重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流进了广阔无际的原野。
2. 原句: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解释: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怜:爱。一本作“连”。万里:形容行程之远。
翻译: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彩变幻无穷结成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划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感知石】
三、划结构
1. 渡荆门(前三联): (1) 远渡出蜀(叙事) (2) 雄浑壮美(写景) ① 远景:平野、江流 ② 近景:江月、云生 2. 送别(尾联):怜水送舟(抒情) 四、概内容 [标诗眼]怜
情意篇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诗歌,拓展思维,身临其境(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诗句(意象、意境)
人(性格)-事(情节)-物(形象)-景(特点)-境(背景) [导向厅]
(一)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二)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三)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四)末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五)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善思堂]
(一)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点明出发地、目的地。
(二)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 “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的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2. “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
3. “入”字用得贴切,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是对前途的展望,大江无阻挡地流向远方,空间广阔,打开了诗人眼界,奔腾着诗人的想像,洋溢着诗人青春蓬勃的朝气。 4. 远景,“移步换景”。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山随平野尽”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5. 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6. 朗读杜甫的《旅夜书怀》,找出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书怀 (唐)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7. 诗人出了三峡后看到的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和广阔的江面,而在荆门以西作者见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呢?用郦道元《三峡》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仰、俯)视所见,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将明月比作天镜,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月夜江水的平静、美丽。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2.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将云霞比作海市蜃楼。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海楼”即“海市蜃楼”。这种自然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光线在大气中的折射,在夏天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时忽然出现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学水平低,惊为神怪,认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类)吐气结成的。江汉平原上空并无这种自然现象。) 3. 描写长江近景。想象奇特,在浪漫主义风格中透着新奇。
这里的新奇不在描写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月下飞天镜”,“下”字是动词,说月亮下来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圆圆的月亮,像一面镜子。镜子从哪里来的呢?从天上飞下来的。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诗:“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本诗却从相反的方面来运用它新奇的想像。“云生结海楼”,诗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变化,产生无穷想像。 (四)末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2. 可见,这首送别诗不是写为朋友送行,而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五)李白年轻时曾“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渡荆门送别》就写于他乘舟东下、出蜀入楚的途中。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1.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
2. 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向更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3. 颈联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
4. 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六、探主题
描绘了荆门一带壮阔、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故乡的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 七、绘板书
【拓展林】
八、拓思维 (一)《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两首诗都写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试比较它们的异同。 1.相同:两首诗都写了自己出游的经历,都展示了雄奇壮丽的自然景色,写景技法高明,均
13《唐诗五首》之4《渡荆门送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