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导学案哲学生活第四课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精品

2013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导学案)

郑州七中 徐满堂

【考纲考向概览】

1.考纲概览:

(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2.考向定位:

(1)从知识的考查看,试题立足于世界的本质这一主线,重点考查物质概念,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规律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等知识。 (2)从试题类型上看,主要以原因类、体现类、启示类、措施类为主。选择题往往以名人名言、诗词典故、漫画等为载体,立足于信息的解读,考查对物质、运动、静止、规律的理解;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以启示类、措施类主观题考查为主。

【复习策略】

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物质”为主线,立足世界的物质性,分析了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客观的。立足物质的存在方式,主要分析了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分析了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从整个教材看,本单元是学习哲学的起点,是建立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础,所以几乎一切哲学试题的考查都会立足此单元,放眼全书,特别是辩证法。所以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处理好唯物论、辩证法与唯物史观的区别,尤其不能在基本原理上发生混淆。

3.掌握了世界的本原,了解了世界的客观性,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以此单元应该立足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整合相应的时政材料。

如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有关知识,来分析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我国具体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来分析世界各国对气候、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应对措施等。

4.本课的复习我们可以重点把握三个关系、四个概念、五个原理: 三对关系: 四个概念: 五个原理:

【知识梳理】

1.物质的含义?

2.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3.如何证明整个世界是物质的? 4.如何证明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5.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是什么? 6.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7.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8.物质的唯一特性、根本属性、固有属性、存在方式分别是什么? 9.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什么观点(举例)? 10.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什么观点(举例)? 1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12.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属于什么观点(举例)? 13.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属于什么观点(举例)? 14.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15.自然界客观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方法论? 16.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内容及其方法论?

17.规律普遍性、客观性的原理的内容及其方法论? 18.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可编辑

精品

【知识点强化·易错点清零】

★判断正误,说明理由

1.物质具有可知性、客观实质性,它是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共同属性。 2.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不包含物质的物质具体形态是不存在的。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物质。

4.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也离不开物质。因此,世界是物质的。 5.构成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全部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6.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生产方式。

7.“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了自然界具有客观性。 8.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固有属性、唯一特性,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9.离开物质谈运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10.事物的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

11.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 12.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属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属于形而上学观点。

13.克拉底鲁说:“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惠施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这两种观点都否认了事物的运动,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是一种相对主义。

1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苹果落地、遗传、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水往低处流等都是规律。 15.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规律是不会变的。

16.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不存在不运动的物质,不存在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

【典题例练】

一、单项选择

1.2011年7月,天文学家发现了一颗直径为300米的小行星,它与地球有着相同的公转轨道,并始终在地球前方“打转”。这一次发现再次印证了( )

①自然界是物质的 ②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

③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④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2.2011年以来,为缓解旱情,河南多次实施了人工降雨和人工增雨。这表明( ) A.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利用自然 B.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C.人们可以根据意愿改变规律,趋利避害 D.人们可以根据自然规律,改变或创造条件为人类造福。

3.建国至今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表明(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4.“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载体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5.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 )

①属于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②属于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③蕴含一定的辩证法思想 ④属于离开静止谈运动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A.①③ B. ②③ C.②④ D. ③④

二、非选择题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并取得了很大成绩,郑州九中某班同学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了解到,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政府宣布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及以后的规划中。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请你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可编辑

精品

【要点探究】

1.正确理解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并能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 客观实在

2.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觉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客观实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 物质的具体形态 区别 ①物质的具体形态除了具备物质①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是物质的的唯一特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具体形态的共同特征。②物质是不别属性。②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有生生不灭、永恒存在的。③物质是一有灭的。③物质的具体形态是个性个共性问题,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问题,看得见、摸得着。 ①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物质是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是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属性。③如果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物质。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体现。 联系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原理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理解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任何运动都有自己的承担者或者叫载体。离开物质(载体)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强调 侧重强调物质离不开运动 误区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含义 区别 特征 联系 侧重强调运动离不开物质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 静止 宇宙间一切事物、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现象的变化和过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数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程。 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①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割裂二者的关系会陷入形而上学或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5.辩证法、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形而上学的区分

类别 可编辑

基本观点 精品

辩证法 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形而上学 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运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6.正确理解规律的含义

(1)事物固有的联系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联系,不是外部强加于事物的,也不是人们主观想象的,更不是上帝创造的。 (2)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规律是通过现象来表现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本质无法直接感知。如种瓜得瓜是现象,背后隐藏的遗传才是规律。 (3)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的联系。事物发展过程中,有的联系是必然要发生的确定的联系,有的是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的偶然联系。规律就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而不是偶然联系。

(4)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稳定的联系,而不是多变的、易逝的联系。

7.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具有客观性

①规律的客观性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与否。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只能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和所依赖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③规律具有客观性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不可抗拒的。 (2)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人们对规律的利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作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

8.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9.自然界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10.世界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做事情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1.规律普遍性、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方法论:①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②但人们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本课总结、反思】 . .

可编辑

6c8iy4y12j10e609m87w9sc9l3ppgr01a0j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