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1 钢筋工程施工质量通病防治 1.1梁、板、墙预留洞口配筋
1.1.1梁上开洞尽量做成圆形并尽可能布设在弯矩或剪力较小的地方,同时设置钢套管,孔洞边与受力钢筋的距离不应小于50mm,洞口处通过减小钢筋间距(加密钢筋)来配置加强钢筋。
1.1.2板上留洞应分两种情况:当孔径或宽度不大于300mm时,可不配置附加钢筋,受力钢筋遇到洞口时应绕过洞口,闭合成环状或弯成弧形;当孔径或宽度大于300mm时,孔洞间有集中荷载产生,应在设计单位指导下增设暗梁或边梁。
1.2电渣压力焊接头质量通病
1.2.1钢筋焊接规范规定:焊色应均匀,突出部分高出钢筋表面4mm以上;电极与钢筋钳固接触处无明显的烧伤缺陷;接头处的弯折角度不大于4°;接头处的轴线偏移不超过0.1d;并不大于2mm。为满足焊接规范要求,预防电渣压力焊接头出上述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如下:
1.2.2焊接接头上下钢筋轴线偏移
原因分析:焊接钢筋端部有扭曲变形现象或夹具安装不正确。没有夹好钢筋;夹具挤压力过大,造成钢筋错位;焊前晃动夹好的钢筋,使上下钢筋错位;夹具本身已变形或扭曲。
措施:焊前应先仔细检查钢筋端头,不顺直的部分应切除或矫正;安装夹具要正确,待上下钢筋同心后,上下夹钳才能同时均匀夹紧钢筋;夹好钢筋后严禁晃动钢筋,以免上下钢筋错位或夹具变形、扭曲;操作前先检查夹具是否变形及夹钳是否紧固,不能用的夹具、夹钳应及时更新或修理。
1.2.3 接头处弯折
原因分析:焊接后夹具卸得过早,接头处熔融金属没有完全固化,接头的强
度和刚度还都很小,不能支撑上部钢筋。焊接时未注意扶持上部钢筋,在焊接或卸夹具时,上部钢筋晃动而造成接头处弯折。
措施:一套电渣压力焊机应配置5-6套夹具,目的是保证接头焊接完毕后停歇30s以上再拆卸焊接夹具。这不仅便于焊接工具周转,接头降温缓慢,同时也可使接头在拆卸夹具时增加一定强度和刚度,避免上部钢筋向下外斜。另外,焊接时或卸夹具时应用手扶持好上部钢筋,以免上部钢筋晃动,造成接头弯折。
1.2.4焊包薄而大
原因分析:挤压过程中,挤压速度过快切压力过大,把熔融的金属液体过快地挤向四周。焊接电流过大或挤压过程的时间过长,使钢筋熔融的金属液过多,从而造成积压后焊包薄而大。
措施:挤压时应逐渐下送钢筋,使上部钢筋把熔融的金属液体均匀地挤到钢筋周围,形成厚薄均匀、大小适中的焊包。因电渣压力焊的热效率较高,其焊接电流比闪光对焊的电流小一半,宜按钢筋端头的截面面积确定焊接电流(一般取0.8~0.9Amm2)。如果电流过大,会造成钢筋熔化过快,金属溶液过多,所以要选好焊接电流。另外,焊接过程中要控制好时间参数。一般焊接直径16mm的钢筋,焊接时间为18s,钢筋直径每增加2mm,焊接时间相应延长2s。如果焊接时间太长,也会导致钢筋熔化过量,造成焊包过大。
1.2.5接头结合不良,焊包过小或无包
原因分析:焊接前没能调整好夹头的起始点,使上部钢筋不能完全下送到位,与接头处不能完全结合;下部钢筋伸出钳口的长度过短,使熔融金属液体不能受到焊剂的正常依托;焊剂盒下部堵塞不严,使焊剂部分泄漏,金属液体流失;焊接时间短、焊接电流过小、顶压前过早断电,都会造成钢筋熔融量过小,使钢筋不能完全结合、有效排渣,从而不能形成正常的焊包。
措施:焊前应调整好夹头的起始点,保证上部钢筋能完全下送到位;安装夹
具时,下部钢筋伸出钳口的长度不小于70mm,保证伸出焊剂盒底部不小于60mm,使熔融金属液体有足够的焊剂托裹,使上下钢筋能够正常结合;填装焊剂前焊剂盒底部要用布堵塞严实,以免焊剂从缝隙泄漏;焊前选好焊接电流,并控制好焊接时间,应在挤压过程开始的同时截断电流,保证钢筋能足够熔化。
1.2.6焊包不匀、偏包或无包
原因分析:钢筋端面不平整,在挤压时不能把熔融金属液体均匀向四周排挤;焊剂填装不均匀或焊剂内有杂质,不能形成均匀的渣池;电弧电压过高,产生偏弧现象,使钢筋的端面不均匀熔化,没有呈微凸形,钢筋溶液一侧偏少或偏多;焊接时间短,钢筋熔化不完全,部分钢筋端面熔化量不足;焊剂盒堵塞不严,熔化金属流失,形成焊包不匀、偏包或无包现象。
措施:施焊前注意检查钢筋端面是否平整,不平的应切除或矫正;安装焊剂盒时应保持钢筋居于焊剂盒中心,钢筋四周均匀填装焊剂,对回收的焊剂应除净杂质后再用;焊前选择好合适的焊接参数,控制好焊机电弧电压,一般在进入电弧稳定燃烧过程时,电压为40~50V,当进入造渣过程时,电压为22~27V;掌握好焊接时间,使钢筋完全熔化填装焊剂前,要把焊剂盒底部与钢筋之间的缝隙堵严,以免焊剂和金属溶液流失。
1.2.7 焊包有气孔、夹渣
原因分析:焊剂受潮,焊接时从焊剂中排出的气体进入金属溶液形成气孔;挤压过程时间长,上部钢筋端面不能呈微凸形,端面上下能形成有液态向固态转化的薄层,挤压过程中不能顺利排渣;焊剂过程结束时没有及时进行顶压,造成部分钢筋溶液固化,使焊渣不能排出;焊接部位埋入焊剂的深度不够,使焊渣不能通过焊剂顺利排出,并且金属液体与空气接触易形成气孔。
措施:焊接前应先把焊剂烘干;掌握好焊接断电和挤压时间,断电应与挤压同时开始,此时上部钢筋端面上形成一层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薄层,通过挤压
排出焊渣和其他杂质;填装焊剂时应把焊剂盒装满,以使焊接部位埋入焊剂深度满足要求(一般不小于60mm)。
1.2.8焊包下淌
原因分析:焊剂盒底部缝隙堵塞不严,致使钢筋溶液顺缝流下;焊后回收焊剂过早,溶液还未完全固化形成焊包。
措施:装焊剂前应把焊剂盒底部缝隙堵严;每个接头焊完后应停歇20~30s(寒冷地区可适当延长),待溶液稍微冷却固化后再回收焊剂。
1.2.9钢筋(电极钳与钢筋接触处)烧伤
原因分析:电极钳没有夹紧钢筋,接触不良;电极钳与钢筋接触处已锈蚀或有泥污,导电不良。
措施:焊接前应检查电极钳是否夹紧钢筋,发现没有夹紧的应夹好;夹电极钳钳应先把钢筋上的锈和泥污除净。焊接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取得有效的焊工上岗合格证并能熟练操作;焊接夹具应有足够的刚度,在最大允许荷载下移动灵活,操作方便;所选焊剂要合格,一般应采用431型焊剂,因该焊剂含高锰、高硅与低氟成分,除起隔绝、保温及稳定电弧作用外,还能起补充熔渣、脱氧及添加合金元素的作用,使焊缝金属合金化。
2砼拆模后出现蜂窝、麻面 2.1原因分析:
2.1.1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或砂、石、水泥材料计量错误,或加水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1.2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没有拌合均匀,混凝土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2.1.3未按操作规程浇筑混凝土,下料不当,使石子集中,振不出水泥浆,造成混凝土离析。
2.1.4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没有分段分层浇筑,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
合不好,未及振捣又下料,因漏振而造成蜂窝。
2.1.5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设一牢固,振捣混凝土时模板移位,造成严重漏浆或墙体烂根,形成蜂窝。
2.2预防措施
2.2.1混凝土搅拌时严格控制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 2.2.2混凝土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其延续搅拌最短时间一般应大于1.5min。
2.2.3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m。浇筑楼板混凝土时,自由倾落高度不宜超过1m。如超过上述高度,要采取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
2.2.4在竖向结构中(柱、板墙)浇筑混凝土,应采取一下列措施: (1)支模前应在边模板下口抹8cm,宽找平层,找平层嵌入柱、板墙体不超过1cm,保证下口严密,开始浇筑混凝土时,底部应先填以50~100 mm与浇筑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砂浆应用铁锹入模,不得用料斗直接灌入模内。混凝土坍落应严格控制,底层振捣应认真操作。
(2)柱子应分段浇筑,边长大于0.4 m且无交叉箍筋时,每段高度不应大于3.5 m。
(3)墙和隔墙应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应大于3 m。
(4)采用竖向串筒导送混凝土时,坚向结构浇筑段的高度可不加限制。 (5)柱断面在40×40cm以内并有交叉箍筋时,应在柱模侧面开设不小于30cm高的孔洞,装上斜溜槽,分段浇筑,每段高度不得超过2m。
(6)混凝土的振捣应分层捣固。浇筑层的厚度不得超过下表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