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马铃薯生产现状与栽培专业技术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马铃薯生产现状与栽培技术

第一章 概述

一、马铃薯的发现与传播

马铃薯的发现是在14000年以前由南美洲的原始人发现的,后经当地居民印第安人马驯化,其栽培历史约有8000年了,当时印第安人称其为“巴巴司”。马铃薯从原产地南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后到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后经欧洲殖民者开辟的海上船路,传播到世界各国。我国的马铃薯是明代丝绸之路传播进来的,当时,郑和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不少士卒沿途定居下来,后人因逃避国内战争和饥荒,使海上丝绸之路成了华侨往来东南亚和通道,从而顺便引进了“荷半截署”、“爪哇薯”,从此,马铃薯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广阔天地。

二、马铃薯的产业现状、问题和趋势 (一)中国和世界马铃薯生产概况

目前全世界重要种植马铃薯的国家的确良148个,总面积达成1838hm,总产量近3亿吨。中国的种植面积占20%-25%,总产约占世界的18%,占亚洲的70%,2000年月日人均占有量为45.8kg,人均实际消费32.1kg左右。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的种植面积更是得到迅速发展,从1982年到1998年的17年间种植面积由245万hm2增加到406.2万hm2,增长幅度达66%,净增种植面积161.2hm2。1999年达到创历史最高纪录的441.8hm2。单产也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与1982年相比,单产从9.7t/hm增加到了1998年的13.9t/hm增长幅度达43%。但近两年10年来,单产增加的幅度远低于种植面积的增加幅度。例如,1994年的单产是过去10多年来最高的,达到15.2t/hm,在1998年,单产只有13.9t/hm。

我国马铃薯种植区域分一季作区(东北、西北)、二季作区(华北平原、长江流域)、西南混作区(云、贵、川、武陵山区)和南方冬作区(两广、台湾、海南和福建),全

1

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马铃薯种植,但分布不均匀,主要产区仍为北方一作区和西南混作区,这两个种植地区占全国总种植的90%以上,而其它两个作区,这两个种植专区占全国总种植的90%以上,而其它两个作区,总种植不足全国的确良10%,各省区间的分布也不一样,目前,种植面积最大为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种植面积达57。68万hm2,其次是贵州省,为44.96万hm2(300万亩)的省区有10个,还有甘肃省44。0万hm2 (660万亩)。超过20hm2(300万亩)的省区有10个,分别是内蒙、贵州、甘肃、黑龙江、重庆、陕西、四川、山西、云南和湖北。

通过近十年来的研究与开发,以马铃薯为原料的加工产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全世界的马铃薯加工产品有:薯片、薯条、雪光粉、颗粒粉、薯块、全粉、淀粉、罐头、去皮薯、薯粒、沙拉及化工产品,如乙醇、茄碱、乳酸等。但最主要的加工产品仍为淀粉、薯片(再塑薯片),薯条和全粉(颗粒粉和雪花粉),日本利用淀粉已开发出2000多种新产品,对于马铃薯的加工,发达国家占有较大优势,无论从加工比例,加工产品的品种,还是加工设备的开发都胜于发展中国家,例如法国加工比例占59。0%、美国占48。2%、英国占40%,德国占13。7%。总之全世界有50%的马铃薯用做鲜食,10%用于加工,20%用于饲料,10%用于种薯。中国对马铃薯的加工尚属起步阶段,加工比例仅有5%,其中绝大部分用于鲜食和淀粉加工,其它产品大多仍属于初期阶段,数量都十分有限。

(二)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严重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大量外国公司蜂拥而至。为了确保国内有关部门在市场中的份额,发展马铃薯产业,必须从政策,科技和投入三方面下功夫,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入严重不足;国外发达国家基本上把马铃薯列

1

为第二、第三位的重要农作物,甚至象荷兰、俄罗斯等车列为首要农作物,而我国一直列为一种蔬菜作物,科研投入不足,农业生产投入也很少,至于加工业的投资更是少而又少。

(2)贮运技术和加工设备开发都还很落后

马铃薯是一种鲜活、易烂原料,发达国家100多年来建立起来的马铃薯食物,是以冷链加基础的,而我国在这方面仍非常薄弱,多是地窑、山洞等传统的贮藏,问题是分散,规模小,贮藏损失大,很难适应现代化生产的需求。如果现在不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包括必须的引进,这将是马铃薯发展的瓶颈之一。加工设备,目前都是从国外引进,价格昂贵,也不一定适合中国国情。

(3)脱毒种薯体系建设还不健全

现在全国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种薯质量检测,认证与监控中心,对于脱毒种薯生产主要依托科研院所,没有独立的第三方监控。

2、中国马铃薯生产发展趋势

近30年来,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际马铃薯中心的报告表明,发展中国家的马铃薯生产(除小麦外)比其它粮食作物增长都快。平均年增长3。6%,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目前总产量占发展国家的60%,同时占世界产量的20%,有关部门预计,到2010年,中国马铃薯产业将呈现如下特点:

(1)种植面积进一步推广;(2)单产和总产将大幅度提高;(3)用途呈现多样化;(4)专用品种基本满足国内市场,适用新技术普遍采用。

三、我县马铃薯生产现状和问题

我县是一个较贫困的农业大县,马铃薯作为一种较高产的农作物已成为我县的一大支柱产业,近年来,更是出现了多种形式的马铃薯订单农业。但是,长期以来,与我省和全国一样,马铃薯生产工作一直以高产、抗病、高淀粉为主要目标,各种专用型品种极少,尤其是加工品种更少,品种类

1

型的单一化,已远不能跟上马铃薯产业化的要求,也未能发挥出我县种植马铃薯的地域优势,主要问题表现在两面大方面:

(一)品种类型的单一化

根据国际国内马铃薯发展趋势:马铃薯品种有了新的标准,综合指标为抗病、高产、芽眼浅而少,表皮光滑、茄素少且不易增变,多酚—氧化酶含量低,易运输和贮藏等,具体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粮用薯,要求品种除综合指标外,还必须具备淀粉含量高,淀粉颗粒大,蒸煮易爆裂,食用品质好,无怪味等特点。二是菜用薯,要求品种除综合指标外,还必须具备块大、淀粉含低、食味好等特点。三是加工薯,要求品种综合指标外:A、淀粉系列加工,要求淀粉含量极高,且芽眼极浅,薯块整齐;B、全粉系列加工,要求淀粉含量适中(14-18%)、蛋白质含量高,还原糖极低,芽眼极浅,薯块整齐等特点。四是外销薯,要求品种除具有综合指标外,必须具有黄皮黄肉,芽眼极浅,薯块大而整齐,商品率高等特点。

我县现在大田种植品种主要有渭薯1号、陇薯3号、大白花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高产、稳产、抗病、适应性强、淀粉含量相对高,但和专用型比较,共同的不足之处:一是芽眼深,不利于加工和外销;二是蛋白质及干物质含量不高,达不到加工要求;三是还原糖,多酚—氧化酶含量高、茄素易增变。总体看来它们只是接近粮用薯,而现在这种类型的马铃薯市场已有饱和现象。

(二)耕作粗放,经营分散,种植盲目

虽然这几年马铃薯种植在我县已有比较科学的栽培技术,但和发达地区以及国际发达国家比较差距甚远,其主要表现在种植地块选择上的随意性,种植密度上的随机性,田间管理上的粗放性,种薯生产和商品生产上的无差异性及病虫灾防治的不重视等。其次现在经营分散,种植品种无选择性,把外销作为普通马铃薯出售。再者近看来又表现出了种

1

植的盲目性,即一味地扩大面积而忽视了它的出路 ,一味地扩大面积而忽视了马铃薯市场的变化,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降了商品薯的价格,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同时也影响了我县马铃薯产品开发的战略计划的实施。

第二章 马铃薯栽培技术

一、马铃薯的特征和特性 (一)形态特征 1、根部特征

由块茎无性繁殖长出来的根为须根,没有主根和侧根之分,而用浆果里的种子(实生种子)繁殖长成的实生菌植株,就形成主根和侧根。马铃薯的根系大部分一般都分布在土壤表层70厘米深的范围内,但也有达1米以上的。一般中、晚熟品种的根入土深、分布广、早熟品种则入土深、分布鞋范围小。马铃薯根系的强弱跟大部分作物一样,即抗旱性越强,则根系越发达。

2、匍匐茎特征:

匍匐茎是从主茎的地下部分退化叶的叶腋延长出来的,在部分略呈水平方向分布在耕作层。其长短和多少因品种而异,短则不到3厘米,长的可达30厘米以上。同时匍匐茎的多少还与栽培条件密切相关。如播种的深浅、覆土的厚薄以及培土的高低和及时可否,都可以左右其形成的多少。在适宜的条件下,一般每株可长出5-6条匍匐茎。匍匐茎因播种过浅或中耕培土不当地面时,即形成地上茎而不结薯。

3、块茎特征:

块茎是由匍匐茎顶端逐渐膨大而形成的,因为是茎的变态,所以叫做块茎。块茎上由子叶脱落而留下的痕,叫芽眉内有3-5个未伸长的幼芽眼比脐部(与匍匐茎连接的一端)的多,输导组织发达,所以出芽早而壮,叫做顶芽优势。因此,选择顶部芽眼作种可以早出苗、出苗壮、生长整齐、提高重量。同一芽眼中的芽,通常中间的顶芽先萌发,侧芽后

1

马铃薯生产现状与栽培专业技术

马铃薯生产现状与栽培技术第一章概述一、马铃薯的发现与传播马铃薯的发现是在14000年以前由南美洲的原始人发现的,后经当地居民印第安人马驯化,其栽培历史约有8000年了,当时印第安人称其为“巴巴司”。马铃薯从原产地南美洲传播到世界各地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先后到西班牙、俄罗斯等地,后经欧洲殖民者开辟的海上船路,传播到世界各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c75f0vpy66j6mw9sjhs44p5c1cp9m00du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