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题20套(带答案)
一、选择题
1.控制变量法是初中学习的重要思想方法,下列实验中没有运用控制变量法的是( ) A.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B.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C.探究“物体的动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D.探究燃烧条件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需要多次实验,改变拉力及其力臂,是采用多次实验得出普遍规律的方式进行的,符合题意。
B.溶解速率可能与溶剂、溶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所以探究影响固体溶解速率因素的实验应使用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C.在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在质量一定时,速度越大,动能越大,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D.燃料的燃烧与温度、可燃物种类及氧气浓度都有关系,探究燃烧的条件,需要保持其中两个物理量一定,改变一个物理量,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不合题意。 故选:A。
2.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 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
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12:6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 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
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1×12):(16×6)=204:12:96=17:1:8;17:12: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故选:C。
3.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液体,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作消毒剂。下列有关乙醇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质与溶剂的氢原子个数相等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个数比为1:3 B.乙醇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乙醇分子中质子与电子的数目不相等
D.乙醇溶液溶质的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共九个原子组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
乙醇溶液中的溶质是乙醇,溶剂是水。
A.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水的化学式为H2O,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所以溶质与溶剂的氢原子个数相等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个数比为1:3,故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微观概念,元素是宏观概念,元素组成物质,不能说乙醇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分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故错误;
D.由乙醇的化学式可知,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共9个原子,故错误。 故选A。
4.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3 B.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4+O2
C.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数目都改变 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 【答案】D 【解析】 【分析】
CO2+H2O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X是甲烷,Y是氧气,Z是二氧化碳,W是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4+2O2【详解】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物的分子个数比为1:2,故A错误;
B、反应方程式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方程式未配平,且缺少反应条件,故B错误; C、对比反应前后微粒的变化,分子的种类改变,分子的数目没有改变,故C错误; D、X是甲烷气体,具有可燃性,在点燃甲烷气体前,要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故D正确。故选D。
点燃CO2+2H2O。
5.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不安全的是( ) A.液化石油气泄露时,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 B.霉变的花生先用水漂洗,再煮熟后食用 C.酒精灯内的酒精洒出燃烧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液化石油气泄露的处理方法:立即关闭气瓶阀门并开窗通风,不能使用电,正确;B、霉变的花生有致癌物,不能食用,做法不安全,错误;C、酒精灯引起火灾的处理方法: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正确;D、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防止伤人和引起火灾.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工作、生活中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6.足量的蜡烛在密闭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见图甲),用氧气传感器测出这一过程中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见图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B.蜡烛熄灭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 C.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D.蜡烛熄灭后集气瓶内只有CO2和水蒸气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瓶内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19.56%,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开始时瓶内含有其它气体,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据此结合题意、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
A、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实验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蜡烛熄灭不是因为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故选项说法错误。
C、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5.9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掌握蜡烛燃烧的实验、空气的主要成分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小林査阅资料获得有关物质燃烧的新信息:①2Na+Cl2
点燃 2NaCl
②2Mg+CO2
点燃 2MgO+C,由此形成以下认识,其中错误的是( )
A.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 B.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 C.反应①是化合反应
D.反应①可用于工业生产大量食盐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钠能够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够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镁失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说明使用二氧化碳灭火有局限性,该选项说法正确; C、反应①两种反应物生成一种生成物,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D、钠在氯气中燃烧能够生成氯化钠,但是不能用于生产食盐,这是因为钠有强烈的腐蚀性,氯气有毒,并且生产成本很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8.根据右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现象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现象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现象②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均高于80℃ D.现象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现象①白磷与氧气接触,燃烧;②白磷没与氧气接触,不燃烧;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B、现象①白磷燃烧,而水温是80℃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正确; C、由上分析可知现象③说明红磷的着火点高于80℃,错误;
D、现象①③中,白磷、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正确;选C。 【点睛】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才可以:1、有可燃物;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9.学习化学是为了形成正确的化学观。下列有关化学的观点错误的是 ..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更好地保护环境 B.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C.焚烧秸秆不会造成雾霾
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答案】C 【解析】
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B、垃圾中有许多有用的资源,可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正确;C、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错误;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正确。故选C。
10.已知,甲和乙是家庭常用的两种调料,它们的气味完全不同。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判断,下列有关两种调料的说法,肯定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