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A.外部、不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B.外部、可控和稳定归因 C.外部、不可控和稳定归因 D.外部、可控和不稳定归因
8.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包括的两个阶段是( )。 A.“好孩子”定向水平;权威定向水平 B.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水平;原则定向水平
C.原则定向水平;良心定向水平 D.惩罚和服从定向;利己主义定向 9.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 )。 A.知识经验 B.观念和信念 C.道德认识 D.道德观
10.读文章标题,去猜测文中具体内容属于( )。
A.头脑风暴训练 B.自我设计训练 C.推测与假设训练 D.发散思维训练
11.根据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以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 )。 A.公式学习 B.命题学习 C.原理学习 D.推理学习
12.在技能形成过程中,练习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 )。A.抑制现象 B.挫折现象 C.高原现象 D.低谷现象
13.心理定势对解决问题具有( )。 A.积极作用 B.消极作用
C.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D.没有作用
14.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一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 )。 A.能力 B.技能 C.兴趣
D.刺激—反应联结
15.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6.以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进鉴定、分类与诊断的过程称为( )。 A.心理治疗 B.心理评估 C.心理咨询 D.心理卫生
17.在教师的人格中有两种重要特征对教学有显著影响:一是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二是( )。 A.说到做到 B.敬业精神 C.热心和同情心 D.重义气讲交情
18.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称为( )。 A.演示法 B.练习法 C.实验法
D.研讨法
19.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20.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 A.讲解法 B.练习 C.演示法 D.课堂问答
21.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_相互作用展开的。 22.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_____和间接经验。
23.奥苏伯尔的同化说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知识结构_____的过程,是一种积极的遗忘。 24.创拟确立模型首先必须对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包括功能分析和_____分析。
25.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_____操作技能。 26.对于篇幅短小或者内在联系密切的材料适于采用整体识记,对于篇幅较长较难或者内在联系不强的材料适于采用_____识记。
27._____水平以普遍的道德原则作为自己行为的基本准则,能从人类正义、良心、尊严等角度判断行为的对错,并不完全受外在的法律和权威的约束,而是力求寻求更恰当的社会规范。
28.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品德是态度中涉及_____的那部分,范围较小。 29.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_____三个过程。 30.期待包括结果期待和_____期待。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体系。 32.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33.问题解决过程需要经过哪些阶段? 34.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35.简述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 四、论述题(10分)
36.联系实际,谈谈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按照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的观点,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称为认知策略。 2.D【解析】说谎、偷窃和欺骗等行为都属于行为障碍。
3.A【解析】水平迁移是指处于同一层次(抽象性和概括性无差异)的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是指处于不同层次(抽象性和概括性的差异度)的各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顺向迁
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4.D【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影响迁移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是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 5。C【解析】算法式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逐步的程序。
6.A【解析】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道德行为(技能、习惯)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7.C【解析】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这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和稳定归因。同样,将成败归因于努力,它属于内部的、可控的稳定因素。
8.D【解析】柯尔伯格的6个阶段归属3种水平:①前习俗:服从与惩罚定向;利己主义定向。②习俗:人际和谐与一致(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与社会秩序定向(法律与秩序定向)。③后习俗:社会契约定向;普遍伦理原则(原则与良心定向)。
9.B【解析】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10.C【解析】推测与假设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灵活应对。
11.B【解析】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知识学习的类 型有: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12.C【解析】在学习的初期,学习效果也较明显,但过了一个阶段,学习效果降低,甚至逐步减退,并出现性情易急躁烦闷,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高原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13.C【解析】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消极的干扰作用。前者有助于认知思维活动的迅速、敏捷而有效地进行;后者则相反,它使创造性, 思维活动受到限制,难以突破旧框框,或使思维僵化,缺乏灵活性,甚至造成认知的歪曲反映。 14.D【解析】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一逐步减少错误一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
15.B【解析】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撼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灵活。
16.B【解析】心理评估是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17.C【解析】教师的人格中,激励、想象和同情心最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18.B【解析】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 19.C【解析】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20.B【解析】操练和练习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和运用知识、掌握技能和技巧。这是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填空题
21.学与教 22.直接检验 23。简化 24.结构 25.开放性 26.分段 27.后习俗 28.道德规范29.评价 30.效能 简答题
31.【答案要点】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
(1)信号学习。 (2)刺激一反应学习。 (3)连锁学习。 (4)言语联结学习。 (5)辨别学习。 (6)概念学习。 (7)规则或原理学习。 (8)解决问题学习。
32.【答案要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有: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33.【答案要点】问题解决的过程: (1)发现问题——问题解决的首要环节。
(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的表征,在头脑中形成问题空间。
(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与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 (4)检验假设——确定假设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科学原理。 34.【答案要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式包括: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意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5.【答案要点】智力技能形成的特征: (1)智力技能的参照模型脱离了原型。
(2)智力技能的进展迅速。
(3)智力技能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高效性。 四、论述题
36.【答案要点】(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缺乏原则性,但发展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主要表现在:①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从直观、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②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结果逐步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制约。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具体经过三个阶段: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过渡阶段;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 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 )年。 A.1903 B.1904 C.1905 D.1906
2.智力技能形成的最高阶段是( )。 A.内部言语 B.活动定向 C.有声的外部言语 D.无声的外部言语
3.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情境,控制一定条件而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 )。 A.统计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访谈法
4.儿童在熟悉了“白菜”“豆角”和“黄瓜”这类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属于( )。 A.下位学习
B.上位学习 C.组合学习 D.派生类属学习
5.小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利他行为的核心是( )。 A.成人的榜样
B.对他人设身处地的设想能力 C.掌握利他的知识 D.掌握利他的技能
6.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 A.讲解 B.观察 C.示范 D.练习
7.迁移的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 )。 A.官能心理学 B.人本主义 C.行为主义 D.认知心理学
8.下列哪种记忆类型符合俗语所说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不休”?( ) A.形象记忆 B.逻辑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