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鉴别诊治
关伟伟,李四山
【期刊名称】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6(000)009 【总页数】2
我区一养鹅户饲养了28日龄2000羽和42日龄2000羽两批次肉鹅。近日,两批鹅群均自20日龄左右开始发病,主要症状是鹅只站不起来,或侧卧或仰卧姿势等,并伴有鹅只零星死亡,25日龄开始死亡严重,每天死亡10~20只,来诊前曾治疗过,未见好转。笔者检查后初步确诊为肉鹅病毒性肠炎,并建议使用抗病毒中药制剂和二氟沙星制剂进行饮水治疗,4d后回访,治疗效果良好。由于本病很容易与小鹅瘟混淆,并产生误诊。故本文将这起病毒性肠炎的诊治及与小鹅瘟的区别报告如下。
1 肉鹅病毒性肠炎的病例
1.1 发病情况 我区一养鹅户饲养了28日龄2000羽和42日龄2000羽两批次肉鹅。两批鹅群均自20日龄左右开始发病,主要症状是鹅只站不起来,或侧卧或仰卧姿势等,并伴有鹅只零星死亡,至25日龄开始发病死亡严重,每天死亡10~20只。
两批次鹅群均分别于1日龄、10日龄进行了2次小鹅瘟卵黄抗体注射,14日龄进行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re-6株)疫苗的免疫注射。两批鹅群均曾用过多肽因子、干扰素、头孢类抗菌素等进行注射治疗,使用过双黄连口服液、多种维生素等进行饮水,连续使用了多天,来诊前已经找多个兽医诊治过,治疗效果不是很好。
1.2 临床检查 笔者经过现场观察发现,大小日龄两批鹅群食欲均有所减少,精神状态不是很好;少数鹅只出现行动迟缓,走动摇摆,有的鹅只站不起来,有的呈仰卧姿势,有的鹅只拉稀,打喷嚏,甚至还出现呼吸困难;小日龄鹅群中有个别患病雏鹅出现颈部扭转或抽搐、瘫痪等神经症状。
1.3 剖检病变 腺胃面及腺胃乳头未见到充血、出血现象;十二指肠、空回肠至盲肠交界处等出现粘膜溃疡,有的肠道剖面出现环状溃疡,肠道多处有粘膜脱落现象,有的肠道内容物呈现管型栓塞;肝脏瘀血;胆囊明显肿胀、扩张,是正常的3倍大小,充满墨绿色胆汁,胆汁很稀;胸膜浑浊,模糊不清,与心肺粘连,心包膜与心脏粘连,绒毛心,大叶性肺炎,肺脏与胸壁粘连。 1.4 实验室检查 笔者在鹅群中随机抽取活鹅8只,翅静脉采血并采取的血液凝固析出血清8份。笔者将析出的8份血清,进行了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re-6株抗体监测,抗体滴度均在3~5之间(具体结果为3、4、4、4、4、4、4、5),离散度不高。
1.5 诊断与治疗 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临诊症状观察、尸体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初步诊断为肉鹅发生病毒性肠炎和胸膜肺炎。
根据初步诊断,笔者建议该肉鹅养殖户对鹅群使用中药抗病毒制剂和二氟沙星制剂进行混合饮水治疗,连续使用4d。4d后回访,治疗效果良好,该肉鹅养养殖户很是满意。
2 鉴别诊断
雏鹅病毒性肠炎与小鹅瘟都是发生于雏鹅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在临床表现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容易造成误诊,影响诊治,造成经济损失。养殖户和兽医人员应对这两种疾病充分了解。
2.1 流行特点区别
(1)鹅病毒性肠炎 是发生于30日龄内雏鹅的一种病毒性急性传染病,以发病急、死亡率高及小肠的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特征;该病病原为腺病毒属的肠炎病毒,是雏鹅的重大疫病之一。该病发生于3~30日龄的雏鹅,最早3日龄开始发病,10~18日龄达到死亡高峰,30日龄以后基本不发生死亡,死亡率25%~75%,甚至100%。
(2)小鹅瘟 是由小鹅瘟病毒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临床以精神萎顿,离群独偶,鼻孔流出浆液性鼻液,患鹅频频摇头,排灰黄色或黄绿色稀粪,神经紊乱,小肠中后段黏膜坏死脱落与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固形成栓子,形如腊肠状为特征。常呈败血经过,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养鹅业生产危害极大。小鹅瘟全年均有发生,但多发生于冬末春初,主要侵害3~20日龄的雏鹅。鹅群发病呈暴发流行,发病突然,传播迅速,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和死亡率。
2.2 临床表现区别 鹅病毒性肠炎和小鹅瘟,依据病程均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类型。 2.2.1 鹅病毒性肠炎
(1)最急性型:病例多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无前期症状,发病后即极度衰竭,昏睡而死或倒地两腿乱划,迅速死亡,病程几小时至1d。
(2)急性型:病例多发生在8~15日龄,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行动迟缓,嗜睡,腹泻,排出淡黄绿色、灰白色稀便,常混有气泡,恶臭,呼吸困难,鼻孔流出少量浆液性分泌物,喙端及边缘色泽变暗,死前两腿麻痹不能站立,以喙触地,昏睡而死,或抽搐而死,病程3~5d。
肉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鉴别诊治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