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推进农业现代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四章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区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八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区百亿斤粮食计划,加大引黄灌区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快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步伐,加强中南部地区旱作基本农田建设。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15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0万亩,旱作基本农田132万亩。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服务能力。从技术研发、试验示范、集成推广等全过程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搭建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创优的“平台”,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加强现代农业综合服务配套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现代农机装备能力。着力提升动植物病虫害防控能力,建立健全各类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队伍。进一步完善区、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提高重大疫病防控能力。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形成区有中心、市县有站、基地和企业及市场有点的农产品安全检测检测体系。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重大疫病防控能力达到100%,畜禽良种率达到95%以上,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00万吨以上。

第九节 加快建设“三大农业示范区”

高效益建设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领,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化的方式经营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区域产业化、经营集约化、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和产加销一体化,全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高效循环型的现代农业体系。到2015年,建成600万亩高产、高效、优质、可持续的粮食产业带,以卫宁地区和贺兰山东麓为主体的80万亩枸杞产业带,“银川—吴忠”50万头奶牛产业带,1000万只肉羊和80万头肉牛的沿黄清真牛羊肉产业带,沿黄100万亩设施蔬菜和100万亩露地蔬菜产业带,100万亩淡水鱼产业带,贺兰山东麓80万亩葡萄产业带,灵-利-青-红-中100万亩经果林产业带,提升卫-宁-青现代化养猪基地,把黄河金岸沿线建成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将引黄灌区建成引领西北、示范周边、面向全国的现代农业示范区。

1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高标准建设中部干旱带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以水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保水、集水、蓄水、节水、补水为切入点,按照节水、生态、特色、避灾的发展方向,以现代旱作节水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引领,坚持生态恢复重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并重,建设特色鲜明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到2015年,建成环香山100万亩硒砂瓜产业带,干旱半干旱区150万亩马铃薯产业带,盐池 —同心—红寺堡—海原1000万只滩羊产业带,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30万亩设施农业产业带,7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产业带,120万亩的油料—小杂粮产业带,“盐—灵—宁—同—海”150万亩红枣生态经济林产业带,“盐—灵—红” 100万亩甘草产业带,100万亩经济林产业带,将中部干旱带建设成为引领西北、示范全国的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区。

高水平建设南部生态农业示范区。坚持“生态优先、草畜先行、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方针,以“三河源水源涵养保护”工程为重点,以加快生态恢复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农业示范点为引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完善库井灌区,进一步培育壮大生态接续产业,建设5大产业基地,到2015年,建成100万头肉牛清真食品基地,400万亩马铃薯及种薯基地,30万亩冷凉设施农业基地,35万亩中药材产业基地、150万亩油料-小杂粮产业基地。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引领现代生态农业,壮大生态经济,将南部山区建成西北黄土高原上的生态农业示范区。

第十二节 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转化增值

以培育骨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又好又快发展。引黄灌区走高品质、精深加工之路,重点培育和发展枸杞、清真牛羊肉、乳制品、优质粮食、脱水蔬菜、淡水鱼、葡萄、苹果汁等加工产业集群;中部干旱带大力发展以滩羊、红枣、中药材、优质牧草、羊绒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南部山区加快发展肉牛、马铃薯、小杂粮、油料、中药材、优质牧草等农产品加工业。到2015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650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以上。重点培育10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10家5-10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国家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00家以上,每年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1万人。

第十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塞上农民新居和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能源、农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万村千乡市场、农村环境保护等工程为重点,着力改善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实施农村自来水、

2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送电、通路、清洁能源、安居、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加大农村交通、卫生、文化、体育、商贸以及村庄环境整治等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建设,初步建起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体系,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到2015年,全区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村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形成产业新格局、生活新提高、乡风新文明、村容新变化、管理新机制,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第十节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加大政策惠农力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加快实施农民创业促进工程,建设一批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大力支持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帮助农民实现多元增收,促进农民收入由以农业为主向以二三产业为主转变。高度重视农民工工作,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鼓励建设项目优先使用本地农民工,提高农民工劳动报酬,确保劳务输出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不断提高。鼓励农村集体和农户在当地资源开发项目中入股,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70元,年均增长11%。

专栏4 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农业科技:高标准建设120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全区各县培育20000个科技示范户、每年培训农民创业实用技术4万人次。

农村能源: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70处,农村户用沼气2万户建设,新型高效能灶(炕)25万台,推广太阳灶50万台。

农产品加工:推广优势农产品储藏保鲜、脱水烘干、质量安全控制等技术示范200家。

农业信息化:配套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

水产养殖:建设低洼盐碱地生态渔业基地24.5万亩。 农业环保:以村为单位,建设农村清洁工程100个。

草原建设:综合整治沙化草原800万亩,建设多年生优质牧草基地400万亩,开沟排水人工种草改造北部盐碱化土地50万亩。

畜牧业: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小区)150个、肉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100个、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120个、滩羊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畜禽良种繁殖体系建设、饲草(料)加工体系建设。

种植业:建设种植业种子工程40处,完善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示范基地32万亩,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500个,优质瓜菜基地

3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及标准示范园200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50万亩,建成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 农村合作: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建设农村公益事业及社会保障项目。

第二十九节 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

因地制宜,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文化特色,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各类小城镇,实行差异化发展。加快县城以上城市和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积极扶持一批在资源开发、旅游度假、加工制造、商贸流通等方面特色突出的小城镇加快发展。重点将宁东镇、望远镇、洪广镇、马家滩镇、红果子镇、金积镇、石空镇等打造成为工业和工矿型小城镇,将李俊镇、丰登镇、崇兴镇、鸣沙镇、泾河源镇、宣和镇、镇罗镇等打造为农贸型集镇,将沙湖镇建设成为既有江南水乡又有阿拉伯风情的旅游型集镇,将杨和镇、兴泾镇建设成为具有回族民俗文化的集镇。使特色小城镇真正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成为承接农业人口和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统筹实施中心镇与中心村建设,加快推进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川区规模3000人以上、中南部地区规模500人以上中心村4600个。

第三十节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加快沿黄城市带同城化步伐。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按照城乡一体、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原则,统筹编制城乡发展规划。建立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利体系一致、权能内容相衔接的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实现规划统筹,产业同链、交通同网、信息共享、生态同建,推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快交通、旅游、通信、邮政、金融、住房公积金等跨区域互通互认,支持市县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公共交通和公共服务设施城乡共建、城乡联网,逐步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城乡接轨。建立有利于农民工进城落户政策,稳定推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

4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推进农业现代化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第四章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区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第八节加快发展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bw071yifo6x2111f20r4n7xz5ee5l00blx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