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激励的21种武器
一、目标:最容易被忽略的激励要素
多数管理者习惯了上传下达和上行下效,以至于忽略掉了目标参与的重要激励作用。
目标本身就有激励作用,当员工参与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时,整个目标也就是变成了员工自身的目标,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从而实现目标,而目标本身的实现,就变成了最大的激励要素。 1.生涯目标:相信梦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用成功的故事激励员工的斗志,可以点燃员工心中的梦。 创业型企业吸引和激励人才,靠的就是梦想,没有马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使命,就无法聚齐18罗汉。
没有任正非通讯行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畅想,就不会吸引郑宝用、郭平等技术牛人的加盟。
雷军在创立小米初期吸引合伙人时,讲过“我比你们有钱吧?想挣钱,就跟我一起干吧!”于是几个人喝了一碗小米粥,干出了一家世界500强。
成熟型企业依然如此,企业内部的明星人才,他们的成功现状和发展轨迹,都会激励一波波的后来者拼搏奋斗,阿里巴巴的蒋凡,腾讯的张小龙,这些明星人物,激励着一批批员工,这就是榜样的力量,这就是梦的力量。 2.年度目标:实现就有成就感
让员工自己制定年度业务计划,在执行自己的计划中找到成就感。
当员工参与年度目标的时候,员工可以提出自己的设想,工作的方式,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需要的资源和支持。
一旦员工认同年度业务计划,就会上升为非工作因素之外的个人目标,愿意为实现目标而投入精力。
当目标实现时,员工的自我成就感就会形成,甚至出现巅峰体验,这种强生理和心理效用的激励效果,是任何物质激励都无法实现的。
3.临时目标:激发参与感和投入度
将重要项目交由一个临时团队实施,目标导向的自我管理团队可以激发创新意识。
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1970)发现当有其他的旁观者在场时,会显著的降低人们介入紧急情况的可能性,这就是旁观者效应(责任分散效应)。 企业中也一样,多个团队承载多项任务时,最终结果是所有人都对结果不负责任。 在企业实践中,如果是单个个体或团队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多者共同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而责任感,也是激发员工参与感和投入度的重要因素,所以临时目标,指定团队,专人负责的工作安排,不仅仅有利于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有利于激励员工。
二、竞争:压力也是动力源泉
4.生存竞争:“求生欲”是最强的欲望
动态评估、末尾淘汰,让员工明白在组织内生存的挑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的第一层就是生存需求。
企业中的动态评估、末尾淘汰机制,都会危及员工在组织内的“生存感”,在多种心理学研究中,都发现“失去”的负向激励效果比“得到”的正向激励效果要强的多。
所以无论是GE的“活力曲线”,还是华为的“干部淘汰10%”,其本质上都属于负向激励的做法。
但是,过度的夸大“生存危机”,也会造成员工层面的“破罐子破摔”,反而失去了激励意义。
比如稳态发展企业就不适合半年度做绩效大排名,每次淘汰5%的激进方式,这种做法,只会让员工“惶惶不可终日”,反而失去了继续做好工作的动力。 5.新陈代谢:内部动能转换也会带来动力
生命的意义在于进化,企业作为一个生命组织,能量会从高能区域向低能区域蔓延,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动能。
但在熵的理论中,能量最后都会归于死寂,最后失去生命特征。
企业也一样,要通过内部机制的构建,打开组织之熵,以绩效为标准,能上能下,能左能右,能进能出,通过完成目标的紧迫感与责任感,不断激励激发优秀员工,淘汰滞后员工。
所以,公平公正的绩效管理体系在企业中,不单单可以作为优秀员工的正向激励手段,也可以作为滞后员工的负向激励手段。
可惜多数企业,忽略了绩效评价的价值,单纯的把绩效管理变成绩效考核,把结果考核变成了动作考核,失去了考核的价值和意义。 6.分组竞争:游戏化激发“求胜欲”
没有人不希望“胜利”,所有人都有“赢的冲动”,分组竞争,是典型的游戏化场景的应用。
所以在企业实践中,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内部PK,形成对比,让团队成员在攀比中提升,这种过程,远远比获胜后的物质奖励,更有激励性。
比如零售门店的“销售大比拼”,分品类,分时段,分规则,以游戏化的形式进行分组对抗,不仅仅可以提高参与感和娱乐感,更能实现成就感。 7.破除垄断:懈怠是员工动力的天敌
前文讲过,竞争是有效的激励措施,但是很多企业由于流程和壁垒,造成“温差效应”,客户需求到企业感知端产生温差。
市场前端到交付中端产生温差;交付中端到资源后端产生温差,最后客户需求无法满足,企业内部难以协同,员工工作没有价值和动力。
破除垄断,旨在破除组织内部壁垒,让市场温度直接传到至所有员工,每个人都能直接感受外部市场竞争的压力,充分的调动积极性和热情。
成熟型企业尤其需要关注“懈怠”,当取得一定成就时,人性难免懈怠,不思进取,封闭,自我为是,如果没有破除垄断,破除壁垒,最终会使所有人走向衰败。
三、危机:惶者生存
8.危机教育:保持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员工都会陷入“中年危机”,失去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进退维谷。
向上,受经验曲线限制,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但是回报充满不确定性;不变,维系小额度付出,回报不变,激励效果边际递减,现实中就会小步后退,最终掉队;向下,无需付出,但是试错成本极高,很有可能一蹶不振,再无出头之日。
破除“中年危机”的最好方式就是防患未然,不断灌输危机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让企业和员工不敢停下来,不能停下来,最后突破“危机”,让付出成为一种习惯,根本不想停下来。
四、沟通:打开心与心的距离
9.方便沟通:随时让员工感受到自我价值
信息也是一种价值,企业要建立内部信息流的管理机制,不单单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动,更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信息流动。
通过非正式会议、邮件、APP、网络社区等多种渠道,建立与员工的沟通渠道,让员工能够发声,能够吐槽,能够抒发胸襟。
华为就有自己的心声社区,BAT也有对应的在线论坛,当为员工建立起沟通的渠道时,员工就会感受到自己受重视,就会感到到存在价值,会极大的增强组织归属感和凝聚力。
很多企业的管理者,总担心听到刺耳的声音,所以极少也不敢关注员工的心声,殊不知,封闭是不自信的表现,自信的人敢于直面风声雨声。 所以企业管理者要真正“打开心扉”,建立与员工及时沟通的桥梁。 10.反向沟通:反馈比计划更有价值
在绩效管理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关注考核远远大过绩效反馈。实际情况却是,反馈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考核。
考核只是针对过去结果的判定,反馈才能总结经验教训,便于下一步的绩效提升。 所以,日常管理一定要重视反向沟通,在员工犯错时,在员工需要时,及时给予反馈,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员工自觉反思,主动改善,最终提升工作产出。 而持续不断的进步,也会形成强化,不断刺激员工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工作的持续改进上,何乐不为?
11.积极沟通:主动比被动更有激励性
主动性的沟通才叫沟通,被动性的沟通只是信息传递。
由于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国内多数管理者不擅长与员工建立沟通纽带,大多是当员工犯错误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仅仅这些是不够的。
要想激励员工,就要消除日常不管不顾的方式,不是只在员工犯错误时保持沟通,而是建立实时的沟通机制,积极的走出去,主动与员工沟通,消除员工被管理的心理障碍,让员工产生组织自我认同,在被尊重的状态中感受到激励性。
五、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吸引力
爱好可以激发员工的投入度、兴奋感和成就感。
一般而言,爱好并不容易形成事业,不过管理者可以在工作设计环节,代入员工的爱好,让兴趣成为最好的吸引力和工作动力。 12.留有余地:新鲜感可以有效消除职业倦怠
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到了“职业倦怠”,并指出无论任何时代,何种工作,从业时间久了,都会产生职业倦怠,这是由于长期重复单一性工作导致的。 所以企业要消除员工职业倦怠,就要允许和鼓励员工做一些常规程序外的尝试,通过非常规的尝试,产生新想法和新创意。
而新想法和新创意又可以给员工带来新鲜感,刺激员工猎奇和追求个性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曾经服务过航天企业,访谈其中的技术专家,面对外部诱惑是如何做到“板凳十年冷”的问题时,专家提到“只有航天企业的国家平台,才能投入大资金采购顶尖的实验设备和仪器,这些顶级设备和仪器,是自己一直不离职的重要原因”。 同样的,企业要构建专业通道,让那些适合做专家的技术人才,同时还要配置资源,真正的搭建适合的平台,鼓励不断沿着技术的道路探索和研究。 13.自选领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是激励要素
给予一定的费用支持员工自主创新,员工对自己选择的工作才真正感兴趣,谷歌的20%时间案例;
物质方便的便利,丰厚的薪酬,优质的食堂和健身房,齐全的保险,体制完善的人文关怀,这些物质条件确实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 但是,如何更有效的激发知识型员工呢?
笔者建议给予一定的费用和时间,支持员工自主创新,员工才会对自己选择的工作真正感兴趣。
自选领地的做法,为企业中最聪明、最不安定和最持久的员工提供了一个渠道,让他们真正的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Google曾有一个知名的管理制度——20%自由时间。
非物质激励的21种武器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