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分析
来源:中商情报网
核心提示:在2009年,我国生产手机6.19亿部、微型计算机18215万台、彩电9899万台,分别占全球比重的49.9%、60.9%和48.3%;集成电路销售收入283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12.9%。 一、“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总体评价
经过建国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信息制造业大国。2009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实现收入51305亿元,在全国工业
中的比重达到10%左右;出口457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的38%;从业人员755万,约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9%;彩电、手机、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及多种元器
件等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的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初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电子信息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增速放缓、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根据“十一五”期间产业实际发展状况,可做总体评价如下。
(一)产业增速明显放缓,软件业保持较高增速
近年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一直保持着3倍于国内生产总值的速度增长。整体而言,从2004年以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
逐年下降。至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6.08万亿元,同比增长3.39%,较2004年38.1%的增长率下滑了34.7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产
品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万亿元,同比增长5.3%,较2004年46.55%的增长率下滑了41.25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在2009年,我国生产手机6.19亿部、微型计算机18215万台、彩电9899万台,分别占全球比重的49.9%、60.9%和48.3%;集
成电路销售收入283亿美元,占全球比重的12.9%。
图1 2004-2009年规模以上产业销售收入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 图2 2004-2009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 与产业规模的发展趋势相一致,从2004年以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但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在遭遇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甚至出现负增长。当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进出口总额7719亿美元,同比下降12.8%,较2004年41.6%的增长率,下滑了54.4个百分点。出口额4572亿美元,同比下降12.5%,较2004年46.0%的增长率,下滑了58.5个百分点。 产业增速放缓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产业规模基数逐年增高,增速放缓是客观经济规律;一方面是因为继彩电、PC、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缺乏新的领域拉动产业高速增长。另外,金融危机冲击所造成的国际市场疲软,也是迫使产业增速放缓的重要因素。总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依靠数量实现高速增长的时代已逐渐消退,产业发展已进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兴领域、增强内生增长动力”的阶段。 表1 2004-2009年主要电子产品产量统计表 其中: 彩电 年度 (万台) (万台) (万台) 微机 笔记本集成 电路 (亿程控 手机 交换机(万台) (万台) (万线) 显示器 块) 2007400 4 2008283 5 2008375 6 2008478 7 2009033 8 2009899 9 5 23004300 2750 211 8465 0 30358084 4564 266 7721 4 48019336 5800 336 7405 4 12078671 3 136610859 7 181214008 414 4263 5 7 417 4584 4 61925 1432412 5387 8 55968 1336548514439341 8052 7500 (注:其中笔记本、程控交换机的产量根据部重点监测企业产量估算)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 图3 2004-2009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出口情况 在“十一五”期间,软件业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态势。随着国际外包的转移,2004-2009年我国软件产业营业收入从2405亿元增长到9513亿元,年均增速超过30%,即使是受金融危机冲击、产业整体增速下滑的2009年,软件业增速依然达到25.6%。 图4 2004-2009年软件产业发展情况 图3、图4数据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 (二)产业结构逐步调整升级,区域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从单一制造业转变为制造业与软件服务相结合,从集中于产业链下游转变为产业链上下游相结合。自2008年受金融危机冲击以来,我国进一步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2009年,软件产业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已达15.6%,比2004年的9.1%提升了6.5个百分点。 同时,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产业区域聚集效应日益凸显。目前,我国已形成了以9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为主体的区域产业集群。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区域,劳动力、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利润占全行业比重均已超过80%,产业集聚效应及基地优势地位日益明显,在全球产业布局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图5 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分布
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优势企业不断壮大。2010年第24届电子信息百强入围底线为19亿元,比1987年第1届电子信息百强入围底线提高了47倍;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22家,华为、海尔、联想三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亿元;实现利润633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35%;上交税金628亿元,占全行业总量的50%以上;员工人数116万人,占全行业总量的15%以上。
(三)部分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企业逐步成为创新主体
“十一五”期间,在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创新战略下,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逐年增加,支持领域从科研院所扩大到创新型企业,使得我国信息技术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稳步增强。据已掌握的统计数据,在1985-2008年间,信息技术专利申请总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9.0%,集成电路、软件、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计算机等产品技术领域不断取得突破。
在集成电路方面,通用CPU等一批中、高端芯片研发成功并投入生产,集成电路设计水平突破65nm,集成度超过5000万门,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在软件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Linux、国产中间件、财务及企业管理软件、杀毒软件相继开发成功,广泛应用于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在移动通信方面,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集群通信、光通信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成为三大国际主流标准之一,并已开始商用。在新型元器件方面,光电子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开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已可生产光纤预制棒、液晶面板、有机发光二级管、太阳能多晶硅等较高附加值产品。在数字视听方面,AVS、DRA等自主音视频标准已成为国家标准,并实现相关应用;一批数字电视相关产品、标准进入商用化阶段,专用芯片配套能力增强。在计算机方面,“银河”、“曙光”的计算能力已步入世界前列,深腾等高性能服务器打破了国外封锁,路由器交换机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下一代互联网核心设备研发取得明显进展。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在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引导等方式推动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愈来愈重要。2010年第24届电子百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合计达611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9%,其中9家企业研发投入额超过10亿元,研发投入最高的华为达到174亿元,占其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10%。截止2009年底,百强企业专利总数超过6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9万件,占比近50%。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09年发明专利申请
十一五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现状分析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