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明清文学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元明清文学模拟试题(二)
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
),简称“科”,指的是元杂剧中的动作、表情的舞台提示,或指舞台效果。
2.《窦娥冤》的情节是从民间流传的“(
)”的故事演化而来的。
3.现存宋金时期惟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是董解元的《 》。
4.良辰美景奈何天,(
)。
5 ?马致远的[双调?夜行船]《秋思》,被称作“( )”。
6.“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是(
)对《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评语。
7 ?《水浒传》中大闹野猪林、拳打镇关西的英雄好汉是( )。
8.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又名《 》。
9 ?《西游记》人物塑造的特点是( )三位一体。 10.现存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
》。
11 ?清代小说中尊定了我国古典讽剌小说基础的是《
》
12. 标志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高峰和总结的清代小说是《 13.
《桃花扇》的作者是( )。
14 ?朱权着的《 》对研究元及明初杂剧有重要价值。 15?魏良辅的《
》是关于昆曲的重要着作。
16 ?清初苏州派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李玉 ,他与朱素臣等共同创作的《
层市民形象。
17. 沈德潜的诗歌理论主张是( )18. 开常州词牌之风的词人是(
。 )。
19. 《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 )20 明末小品文成就最大的作者是( 。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6分)
1 ?《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三剧的主角都是( )。
A?商人妇 B ?村姑 C ?妓女
2.元末杨维桢以诗得名, 其乐府诗多揭露社会黑暗,
竹枝词则饶有民歌风味,
)
A铁笛体 B .东维体 C . 铁崖体 .3 .金圣叹评点过的明代着名长篇小说是( )。 A .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C .《西游记》
4. 明末注重内容辞采的是( )。
A吴江派
B .临川派 C . 骈俪派 .
5. 明代长篇小说《西游记》是( )。 A历史演义 B .英雄传奇 C . 神魔小说 .6
. 《儒林外史》中王冕这个人物是( )。 A?保持人格独立,讲究文行岀处的潇洒士人的代表 B. 牺牲自我和个性,追求科举功名的一般文土的代表 C. 实现了科举理想,却不得任用的清苦京官的代表 7.李渔的戏曲理论,见于所着(
)。
》刻画了颜佩韦等五个下》。
当时人称他的诗歌为(
A.《词综》 B .《闲情偶寄》 8.姚鼐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C .《剧说》
A.散文写作要讲求“义法”
“字句”三者相互融通 B. “神气”、“音节”、 “词章”三者兼备互容 C. “义理”、“考据”、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下列哪些作品属于关汉卿?( 《窦娥冤》 B 、《救风尘》 《西厢记》 E 、《单刀会》 毛宗岗说“《三国》有三奇”指1. ) 的是哪三位人物?( 诸葛亮 B 、刘备C C 张飞 E 、曹操、《拜月亭》 下列A、
D、 属于神魔小说的作品是( 《三国演义》 B 、《水浒传》 《西游记》 E 、《封神演义》 以下不属于才子佳人小说的是2.
( 《好逑传》 B 、《平山冷燕》 《玉娇梨》 E 、《醒世姻A、 、关羽 缘传》 下面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为题材的作品有( D、
《梧桐雨》 B 、《桃花扇》 C 、《西厢记》)。 《琵琶记》 3.
E 、《长恨歌》 A、 D、 4. A、 D、 5. A、 D、
四、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5 分) 1.《杨家府演义》是明代文人独创的英雄小说。 2.《水浒传》的版本有繁本和简本两大系统。 3.《红楼梦》是我国着名的才子佳人小说。 4.汤显祖的《牡丹亭》体现了他的主情的戏曲理论。 5.昆腔就是雅部。
五、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15 分) 1.“荆、刘、拜、杀” 2.二拍 3.南戏
六、简答题(每题 7 分,共 14 分) 1.简述曲的诗体特性。 2.简析纳兰性德词与陈维崧、朱彝尊词的不同 七、论述题( 15 分) 试述《西游记》的原型精神。
)。 C 、《镜花缘》 C 、《东周列国志》
)
元明清文学模拟试题(二)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 1 分,共 20 分) 1.科范 2 .东海孝妇 5.秋思之祖 6 .鲁迅 9.动物性、人性、神性 12.红楼梦 16.清忠谱
13 .孔尚任 17 .格调说
7 10 14 18
3 .西厢记诸宫调 .鲁智深 8 .清平山堂话 .太和正音谱
.张惠言 19
4 .赏心乐事谁家院 .玉茗堂四梦 11 .儒林外史 15 .曲律
.梁启超 20 .张岱
分)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16 1.C 2 .C 3 . B 4 .B 5.C 6 .A 7 . B 8 .AC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15 分) 1. ABCE 2. ACE3. DE4. ABD 5 .AE 四、判断题(每题 1 分,共 5 分) 1. 错 2. 对 3.错 4. 对 5 . 对
五、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 15 分 ) 1.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大南戏。它们为南戏的代表作。 2.《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其内容大致包括: 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爱情题材的新突破;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 的标志。《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
3.( 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
(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 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
( 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 六、简答题(每题 7 分,共 14 分)
1. 第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第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第三、明快显豁自 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2.( 1)陈维崧师法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往往以豪情抒发悲慨; (2)朱彝尊师法姜夔、张炎,崇尚醇雅清空,注重词的格律、声韵、技巧; (3)纳兰词风格既不豪壮,也非清空,而是哀郁凄婉;艺术表现自然流转,婉丽清新,没有刻意雕琢; 善用白描手法。
七、论述题( 15 分)
《西游记》 在生动有趣的动物神话背后, 隐含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中以不自觉的方式缓慢形成 的民族集体无意识——即原型精神。 作品前后两个部分, 正好构成具有人类普遍精神的两大母题: 桀骜不驯的 个性自由精神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不畏艰险的追求探索精神。
原型一:桀骜不驯的个性自由精神
向往和追求个性的自由是人类共有的天性。 而《西游记》 前半部分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一个神通广大而又遭 受镇压的不幸角色。 有关这一母题的各种传说通过各种方法流入到孙悟空的形象中来,
就自然而然了。 孙悟空
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
的这种个性张扬得到作者的充分肯定。这体现在《西游记》的前半部分“大闹天宫”的精彩描写里,在后半部 分的取经故事中也得到了极好的展现。 我们正是通过孙悟空这个充满原始意象的原型,
看出了它隐含的集中了
人类向往自由和个性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直到明代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童心说”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人 们对这种桀骜不驯的个性的评价有了明显的转变。 而孙悟空从桀骜不驯到循规蹈矩的转变, 是宋明理学将伦理 道德自律上升为本体这一最高目的的鲜明而具体的体现。
原型二:以造福人类为目的的探索追求精神
在《西游记》 的后半部分作者对孙悟空仍然持肯定的态度。 与前一原型相比这里的探索追求精神具有造福 人类的目的所以是容易被社会所接受的。菩萨要他们去的经是大乘之经,以“普济众生”为目的。因而取经也 就成了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精神的象征,成了人类冒险和牺牲的正义和壮丽的事业。 取经的过程中要经历艰难 险阻,取经人不仅要战胜来自自然和社会方面的阻碍, 更要战胜自己内心的私欲, 才能以清净无欲之心去完成 “普济众生”的使命。艰难险阻是一种象征,他们交相出现,使得人们不难找出它与不畏艰险的探索追求精神 的对应关系。
两大原型的深刻蕴涵: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对矛盾统一到一部作品、统一到一个人物身上?它有深层的意蕴。 《西游记》从一个 新的视角对于这种矛盾提出了新的看法。如观音对孙悟空使用紧箍咒, 目的不是想将其致于死地, 而是在对其 限制的前提下, 充分利用孙悟空的一技之长来造福人类和社会。 两大原型还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指导意义。 它对 捆扰在人们头脑中的个人自由和社会意志这一难题做了解答。对个性而言, 它既肯定了个性自由的价值, 又指 出了它得以升化的价值和途径;对社会而言,它既指出了社会限制和规范过分的个性自由的必要性。
元明清文学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