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人教九下)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不详 点击数:
文章来源
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实验准备
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③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④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 共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前准备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创设情境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学生活动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3.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871 更新时间:2009-9-6 18:05:27
氯化钠 碳酸钠 碳酸氢钠 碳酸钙
化学式 主要用途 组成上的共同点 结论 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盐是指: 化学中所说的盐是指: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教师指导
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练习巩固
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课后活动
1.作业:P76页2题、P77页4题。
2.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提示:仪器代用品,想想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原理。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 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3.学生观察:
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
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
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 教师示范
1.制作过滤器。
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 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
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
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 4.分组讨论:
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学生可以进行争论,教师给以引导) 教学小结
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教师激励性评价) 问题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 学生讨论
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课后活动
按要求写探究实验报告。
第三课时 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创设情境
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实验11-2],记录实验现象。 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创新尝试:
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碳酸钠与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Ca(OH)2 =2NaOH+CaCO3↓ 4.观察与思考(一):
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 ④举例:填写下表 被鉴定的物质 加入的试剂 现 象 5.观察与思考(二): ①观察:第④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
③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具有的酸、碱、盐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
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7.讨论与归纳:
①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问题拓展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 ①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 ②原理是什么? ③怎样操作?
④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倾听意见,发现问题与典型)
2.交流讨论情况(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发现的问题与典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自我反思
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2.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有哪些新发现?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满意?是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教师小结(重点在于评价、知识归纳、给予学习方法) 课后活动
1.作业:P76 1、3。
2.归纳整理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鸡蛋壳、水垢的成分中有碳酸根离子,醋、柠檬中含酸类物质;掌握含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能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通过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的实验,学习用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设计实验,体会并初步掌握设计实验的方法,并用此类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质及其实验探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做一个学化学的有心人。 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含碳酸根离子的盐与酸反应放出二氧化碳的事实,掌握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 难点:通过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与方法。 实验准备
仪器:试管架、小试管、大试管、与之相配套的单孔橡皮塞(带导管)、小烧杯、药匙、量筒、玻璃棒、表面皿、纱布、滤纸。
药品:鸡蛋壳、醋、稀盐酸、柠檬、纯碱、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学生板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CaCO3+ 2HCl==CaCl2+ H2O + CO2↑
提问 出示一瓶纯碱,我们要知道纯碱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应采取什么方法?
投影实验 1.将0.5 g碳酸钠放入试管,并加入2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重复上述实验。
学生思考 实验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什么问题? 指导板演 上述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问 上述三个反应有何共同点?怎样检验某种物质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
学生实验 检验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将少量水垢放入试管中,并加入5 mL稀盐酸,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现象。
观察、分析 水垢中是否含碳酸根离子;检验的方法:用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
讲述 在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这一组实验中,相同的反应物是稀盐酸,称为这组实验的恒量;不同的反应物是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我们称为这组实验的变量。(板书注明) 变量 恒量
CaCO3+2HCl==CaCl2 + H2O + CO2↑ Na2CO3+2HCl==2NaCl +H2O + CO2↑ NaHCO3+HCl==NaCl +H2O + CO2↑
提问 你所知道的酸除盐酸外,生活中还有哪些酸? 举例 稀硫酸、醋酸、柠檬酸等。
提问 上面一组实验(三个实验)中为相同的酸与不同的盐反应,那么不同的盐能与相同的酸反应吗?请你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实验 1.将醋加入放有碳酸钠粉末的试管中,并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2.将柠檬的汁挤出,代替醋做上述实验。
观察、分析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不同的酸也能与相同的盐发生反应。
提问 分析第二组的三个实验中,哪些反应物为恒量,哪些反应物为变量?(指导学生注明) 恒量 变量
Na2CO3+ 稀盐酸 Na2CO3+ 醋酸 Na2CO3+ 柠檬酸
讲述 不同的含碳酸根离子的盐能与不同的酸反应。
学生实验 1.分别测出稀盐酸、醋、柠檬汁的pH值,并记录在下表。
2.在3个小烧杯中先分别放入小苏打1/2小匙,然后同时在3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5 mL稀盐酸、柠檬汁、醋,比较反应速度。
3.通过上述实验,你的结论是 。 稀盐酸 柠檬汁 醋 pH值 与小苏打的反应速度比较 学生练习 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将盐酸溅到紫罗兰花瓣上,过一会儿,他惊奇地发现紫色的花瓣上出现了红点点。波义耳对这一意外发现做出了种种假设,经过多次实验验证,探究普通规律,终于获得成功。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的现象,你有哪些假设?请写出你的假设,并设计出验证假设的实验方案。 你对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化现象的各种假设 验证方案 解题思路 本题是通过著名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的小故事,展示科学家是怎样捕捉化学现象深入思考,运用假设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形成开放性作答题。通过“紫罗兰花瓣遇盐酸变红”这一实验事实,分析这一实验中,“紫罗兰花瓣”和“盐酸”为实验的两个条件,由控制这两个实验条件来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当“盐酸”为恒量,另一量为变量时,推陈出新,盐酸能使除紫罗兰花瓣以外的花瓣变色吗?同理,当“紫罗兰花瓣”为恒量,另一量为变量时,
第十一单元盐和化肥教学设计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