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花开大堤暖
――对襄阳大堤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在历史文化名城襄阳,有着众多的文化古迹和人文资源,其中,汉江大堤及市区几段河堤,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胜景和历史遗存。其地位可以概括为:襄阳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国诗歌及唐朝诗歌高地,襄阳山水文化的精华所在,拱卫襄阳安全的水利工程,四个襄阳建设的重要载体。 襄阳市区大堤,共有十处,它们是:老龙堤、寡妇堤、庞公大堤、襄水堤、七里河堤、清河堤、贾家洼大堤、万户大堤、樊城沿江大堤、迎旭门大堤。在今天,这十处河堤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第一,襄阳历史的传承。毫不夸张地说,这十处河堤,是襄阳历史的一个缩影,一部襄阳史,很多篇章都是修堤史,李隙撰《徐襄州商碑记》云:汉水为灾,绕城筑土堤四十三里,岁修恒为民病。最早的河堤是老龙堤,西起万山,东至襄阳夫人城下,古号称“十里长堤”,是我市最古老的堤防工程,《天下郡国利病书》载:“考襄阳古有大堤曲,是堤之设,自商周已然矣。”可见襄阳大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由于它工程浩大,蜿蜒似老龙伏地而行,故称“老龙堤”,亦称“大堤”。由于汉水讯期经常危及襄阳城的安全,古时人们多次在万山与夫人城之间修筑加固,民间曾有很多
传说反映了当时修堤的艰辛。唐朝汉阳王张柬之调任襄阳时,曾组织民众加固过老龙堤。
襄水堤,系襄水两岸土堤,故名,古亦称襄水(襄渠)土堤,今市南郊俗称南渠。据《汉书.志》、《水经注》及清乾隆版《襄阳府志》记载,襄阳城在襄水之阳,故名,由此可见,襄水是我市重要的水利资源和人文历史景观,也是襄阳得名的主要依据。据《襄阳县志》堤防记载,“檀溪长堤(今襄水堤西岸),在西门外檀溪湖中,明万历丁未(公元1607年),乡绅冯舜臣请于知府冯若愚率众捐筑。堤长七百丈,自响水洞关帝庙西边(今羊祜山西北侧),经九宫山(即真武山)、紫盖山(俗称琵琶山),抵三里桥,凡三百丈,为舜臣率众所筑。桥以西至万山麓,乃南漳上舍叶自新等助修。”东与南北朝时所修护城堤相接,清代又全面维修。
樊城沿江大堤,西起火星观,东至迎旭门矶头,据《襄阳县志》记载,原有土堤,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冬,知府郑敦允改修石堤,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接修米公祠至火星观段石堤。古堤还有寡妇堤,本属老龙堤中的一段,据《襄阳府志》记载,“自大北门至长门中间以碎石二三丈者,名寡妇堤,枣阳寡妇某氏所捐修”,遂称寡妇堤,今沿用。迎旭门大堤因樊城古迎旭门而得名。
第二,中国诗歌及唐诗高地。汉江及襄阳汉江大堤,自
古就是风景文化名胜,引来众多的文人墨客来此游览作赋,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篇。《大堤曲》本是乐府西曲歌名,相和歌辞,内容多写男女爱情,与《雍州曲》皆出《襄阳乐》。梁简文帝《雍州曲》有以《大堤》为题的,为唐《大堤曲》、《大堤行》所本。唐代襄阳,歌舞音乐在南朝繁盛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由《襄阳乐》而成为了《大堤曲》,专门表现男女爱情,张柬之、李白、刘禹锡、李贺等许多文学大家为《大堤曲》填写了优美的歌词,影响所及,《大堤曲》也成了文人墨客们延续许多年的创作体裁。直到明清,还有文人们写这样的歌词。张柬之是襄阳人,又亲自主持修过老龙堤,他的《大堤曲》应该是他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玉床翠羽帐,宝袜莲花距。魂处自目成,色授开心许。迢迢不可见,日暮空愁予。”唐代襄阳著名诗人孟浩然多次沿大堤行走,在《大堤行寄万七》中对襄阳大堤的繁华有过生动的描写:“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矜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李白曾多次来襄阳找孟浩然,他的《大堤曲》既有对男女爱情的描写,也有对朋友的真诚思念:“汉水临襄阳,花开大堤暖。佳期大堤下,泪向南云满。春风无复情,吹我梦魂散。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可以说,襄阳大堤诗,在唐诗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第三,襄阳山水文化的精华所在。襄阳文化的核心价值,莫过于山水襄阳城,早在东晋时期,著名历史学家、襄阳人习凿齿对襄阳的记载和评价是:“襄阳城,本楚之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为楚国之北津也。”这是对山水襄阳城较早的记载和描述。唐代襄阳著名诗人孟浩然在《登望楚山最高顶》一诗中说“山水观形胜,襄阳美会稽。”是说我们襄阳城的山水是一处人间胜迹,比拥有会稽山的绍兴更美。时至今日, “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仍然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由中国文化大家为襄阳获得魅力城市而撰写的颁奖词说: “中华腹地的山水名城,这才是一座真正的城!古老的城墙依然完好,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春光,外揽山水之秀,内得人文之胜,自古就是商贾会聚之地,今天已成为内陆地区重要的交通和物流枢纽,聚集山水精华——襄阳”。用山水襄阳城这三个元素衡量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城市,市内或有山,或有水,或有城,但是同时有山有水有古城的,就只有咱们襄阳了。襄阳大堤作为山水襄阳的重要承载和见证,理应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保护。
第四,拱卫襄阳安全的水利工程。自古以来,襄阳大堤就是襄阳人民与洪水斗争的历史。从襄阳郡设立以来,守襄者莫不以堤为要务,据《襄阳府志》记载,“迨万历三年,堤又大决,坏城郭。巡道杨一魁乃建议自万山下起,东至长
门,合筑长堤,甃以石,高凡三丈,厚五丈,仍名曰老龙堤。檄知府万振孙、通判张拱极董修。计甃石共长十里三分。自是,汉水与檀溪如为堤隔,不复相通矣。”也就是说,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通过老龙堤的取直,汉江才开始不与檀溪相通。1935年7月7日汉江水位达71.71米时老龙堤就两处决口,1949年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对老龙堤进行了全面的整修和加高培厚,使堤顶达到73--74米,堤顶宽度达到6--8米,19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修。1964年10月的一次洪峰,虽达到69.92米,但是老龙堤安然无恙。 第五,“四个襄阳”建设的重要载体。襄阳大堤与都市襄阳、绿色襄阳、文化襄阳息息相关,十处大堤是襄阳人民重要的休闲和健身场所,绿色襄阳的森林长廊,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之地。因此,大堤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应尽快提上议事日程。
笔者建议,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建设与“四个襄阳”配套的都市大堤、绿色大堤、文化大堤,使大堤建设与襄阳的文化繁荣、旅游发展相结合,与市民的幸福指数提升相结合,使襄阳大堤这一水利工程在襄阳跨越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复建大堤古迹。在大堤周围,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古迹,如万山亭、岘首亭、三国刘琦向诸葛亮去梯问计楼、释道安所建檀溪寺、禹王庙、庞靖侯祠、忠节祠、刘表呼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