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气候记录研究现状
全新世是1869年由哲尔瓦(P.Gervais)提出的,并在1932年国际第2届第四纪会议正式通过。对于全新世的起始时间,目前国际上还存在较大分歧,1969年召开的国际第四届第四纪会议确定起始时间为10000±250aBP,以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DryasEvnet,简称YD事件)结束为全新世起始时间也是约11500aBP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划分时间之一;约8KaBP时开始了中新世暖期,作为早全新世结束的标志;3KaBP环境变化激烈成为晚全新世开始的标志。全新世时间的划定和三分法的广泛应用为全新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使全新世在国内外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全新世的研究主要趋向于全新世时期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的驱动机制。东非湖泊链藻记录[1]也提供了非洲14000年以来的降水历史,10000~7200aBP是湿润期,2200~0aBP为干旱期;7200~2200aBP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Agnihotri对阿拉伯海12000年来的沉积记录研究表明印度季风与太阳活动有良好的匹配关系。热带非洲冰芯记录提供了过去11700年的气候变化历史,揭示了3个突变气候阶段:8300,5200和4000年,其中4000年后是非洲历史上最大的干旱期[1]。Esper建立的北半球中高纬14个地点的树轮记录表明,近1000年气温序列相似于被广泛引用的北半球中高玮度地区温度变化曲线。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洞穴石笋研究最早是刘东生,主要阐述了层厚与降水的响应关系,重建北京地区年分辨率的干湿变化趋势。Wang通过研究南京葫芦洞石笋重建了晚更新世以来东亚季风演化序列,石笋δ18O与格陵兰冰芯δ18O记录相似,证实了东亚季风与极地气候具有遥相关。通过对董哥洞石笋的研究,用δ18O重建了1.5万年以来贵州蓀波古气候变化序列,分析了全新世早、中、晚期东亚夏季风由弱-变强-再逐渐变弱的趋势,降水由少-增多-变少-再增多,气温由低-变高-再次变低的趋势,证实了在全新世蒸波地区的古季风环流与北极地区存在遥相关关系。刘子亭等[2]通过校正环境年代记录,重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历史,论证在早中晚全新世气候经历了早中期逐渐增湿,然后在晚期逐渐变干的过程,此变化与全新世太阳辐射持续减弱有关。因此,国内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全新世内部的气候变化,全新世气候变化驱动机制研究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