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学法·素养 结合课本第一子目和第1、2课所学内容,理清由先秦至宋明儒学的发展脉络,分析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利用史料结合教材(学思之窗、资料回放、历史纵横),分析比较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不同及其各自的内涵,培养史料实证及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利用教材、材料并结合现实,正确认识和评价理学思想,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 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找出理学在今天的体现,体会传统文化对后世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 [学生用书P10]
三教合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
(1)汉武帝以后,儒学呈现繁盛之势。
(2)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也在民间广为传播。 2.表现 魏晋南北 朝时期 隋朝 唐朝 程朱理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形成
(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1)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主张“贵儒”又“尊道”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 代表人物 时代 思想主张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理先物后 程颢、程颐 北宋 (2)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3)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把知识、道德和天理联系起来 (1)天理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 南宋 (2)“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 3.影响 (1)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
陆王心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背景
(1)明中期以后,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 (2)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
(3)王阳明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 2.主张 哲学观 南宋陆九渊 “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明朝王阳明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认识论 3.影响 (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精要点拨】
“三教合一”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也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体系。
【概念阐释】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格物致知”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特别提醒】
心学也属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
【精要点拨】
心学与理学虽然在认识论、方法论、道德观、哲学观等方面有一定差异,但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形式,都认为“纲常伦纪,即为天理”,心学是对理学的继承发展,二者本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
【概念阐释】
“三纲五常”
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种等级规范和仁、义、礼、智、信的五种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朱熹认为,道的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将儒学价值化为自己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得道。
【构图解史】
宋明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