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胎蛋白检测相关方法
及临床意义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甲胎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甲胎蛋白是一种糖蛋白,正常情况下,这种蛋白主要来自胚胎的肝细胞,胎儿出生后约两周甲胎蛋白从血液中消失,因此正常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含量尚不到20微克/升。 形成过程
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αFP或AFP)主要在胎儿肝中合成,分子量万,在胎儿13周AFP占血浆蛋白总量的1/3。在妊娠30周达最高峰,以后逐渐下降,出生时血浆中浓度为高峰期的1%左右,约40mg/L,在周岁时接近成人水平(低于30μg/L)。
胎儿在有神经管缺损、脊柱裂、无脑儿等时,AFP可由开放的神经管进入羊水而导致其在羊水中含量显着升高。胎儿在宫腔内死亡、畸胎瘤等先天缺陷亦可有羊水中AFP增高。AFP可经羊水部分进入母体血循环。在85%脊柱裂及无脑儿的母体,血浆AFP在妊娠16-18周可见升高而有诊断价值,但必须与临床经验结合,以免出现假阳性的错误。
在成人,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肿瘤细胞可恢复产生这种蛋白质的功能,而且随着病情恶化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会急剧增加。在其它肠胃管肿瘤如胰腺癌或肺癌及肝硬化等患者的癌组织中亦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 甲胎蛋白检测方法
甲胎蛋白的测量方法不同,正常值水平也有所不同,测量方法主要有酶标法、酶标电泳法、放射免疫法检测三种测量方法,正常值范围如下:
一、甲胎蛋白(AFP)用酶联免疫法测量时的正常值为:≤25μg/L。
二、甲胎蛋白(AFP)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正常值为:≤20μg/L。
三、甲胎蛋白(AFP)用放射免疫电泳法测量时的正常值为:≤25μg/L(重点提示:若在25~400?ug/L之间为低浓度阳性,超过400ug/L为高浓度阳性,若甲胎蛋白升高幅度不大,在50ug~300ug/L,可能是病毒性肝炎)。 临床意义
AFP含量升高见于:(1)原发性肝癌,常>300ug/L,但也有部分患者AFP始终不升高;(2)病毒性肝炎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FP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3)生殖系统肿瘤和胚胎性肿瘤,如睾丸癌、畸胎癌等;(4)妊娠,妇女妊娠3个月后,血清AFP含量开始升高,应考虑有胎儿神经管缺损畸形的可能性。
CEA是一种结构复杂的可溶性糖蛋白,主要存在于成人癌组织以及胎儿的胃肠组织中。因此,在转移性肝癌、肝硬化等疾病中亦可见升高。
AFU是一种溶酶体酸性水解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种细胞的溶酶体内以及血液和体液中。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AFU活性明显升高,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中AFU也可见升高。因为AFU活性与AFP浓度无相关性,特别是小肝癌患者,AFU阳性率明显高于AFP。
因此,AFP与AFU(a-L-岩藻糖苷酶)、CEA等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供肝癌的临床诊断准确率。 AFP扩展分析
AFP好像是成人血中白蛋白的相应物质,而白蛋白是AFP的替代物。白蛋白在控制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中起重要作用,而AFP可能主要在于维持正常妊娠,并保持胚胎不受母体排斥,已知AFP能结合求偶素。
甲胎蛋白视为是一种肿瘤信号,它意味着肝脏可能产生了肝癌。关于甲胎蛋白与肝癌的关系,其实甲胎蛋白可用来当做检验肝癌的指标。但是,甲胎蛋白的
高低与肝癌的大小并无绝对关系。甲胎蛋白和肝癌两者的关系有两点要注意一下:
第一,小型肝癌约有三分之一不会有甲胎蛋白上升,所以甲胎蛋白正常并不表示没有肝癌的存在。
第二,肝炎本身也会引起甲胎蛋白稍微的上升,因肝炎而产生的甲胎蛋白上升,其意义表示,受损的肝脏发生再生现象,而不是表示并发了肝癌。此种因肝炎导致的甲胎蛋白升高,其数值一般都在等400以内(当然也有例外)。须注意的是,当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下降以后,若甲胎蛋白并未跟着下降,则必须要考虑并发肝癌的可能性。此外,孕妇血中的甲胎蛋白值也会高一些。
甲胎蛋白越高,并非表示肿瘤越大。不过,如果是在同一个患者身上,甲胎蛋白的高低(与自己以前的数值比较)是相当具有参考价值的,可作为治疗成功与否,以及是否有肿瘤复发的一项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