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琵琶行(并序)》探究式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的能力。
2.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诗人深沉的情感。 3.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设想】
1.学生自己搜集有关白居易的生平资料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资料。 2.重点研读文本第二段对琵琶曲的描写且进行同题材诗歌的比较阅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敲门砖
白居易是一个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唐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怎样的感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检查预习情况——诗歌字词学习不能忽视 1.词类活用:
遂命酒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商人重利轻别离 ....2.古今异义:
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铁骑突出刀枪鸣 老大嫁作商人妇 凄凄不似........向前声 暮去朝来颜色故 ....3.文言句式:
使快弹数曲 送客湓浦口 感斯人言 歌以赠之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转徙于江湖间 三、听读课文——学生熟悉文本的又一步
这个环节,可以通过听录音或教师、学生范读完成,让学生初步熟悉课文。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讨论,用七言句概括每段内容。 明确:(1)江头送客闻琵琶 (2)江心聆听琵琶曲 (3)曲罢自诉身世苦 (4)同病相怜感慨多 (5)重闻琵琶青衫湿
1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四、整体感知——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本 1.这首诗的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琵琶女身世;点明写作动机;定下全诗的感情基调。
2.全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凄凉。从“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有幽愁暗恨生”“杜鹃啼血猿哀鸣”“满座重闻皆掩泣”等句子可以看出。
3.诗歌中最能反映作者凄凉心境的核心句子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4.诗人为何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叹?
明确:因为两人有相通的人生经历。琵琶女曾经是艳盖群芳、艺压京城、门庭若市、纵情欢乐,现在是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贾人、独守空船。诗人曾经是诗酒相伴、丝竹盈耳、高朋满座、其乐融融,现在是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结合文本概括。) 5.这首诗叙事、抒情基本是围绕琵琶女和诗人展开的,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比较讲究线索的安排,这首诗的线索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明暗两条线索。明线以琵琶女的身世和遭遇展开,暗线以诗人的感受和身世展开,两条线索会合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由此可见,这首诗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五、重点研习——由面到点的深度剖析 (一)对琵琶曲的描写
1.这首诗写琵琶女弹奏琵琶,一共有几次?这几次描写的方法各自有什么不同? 明确:三次。
第一次:第一段“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第二段。
第三次:第五段“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在方法使用上,第一、第三次是侧面描写,第二次是正面描写。 2.其中最为精彩的是哪一次? 明确:第二次。
3.精彩在何处?学生探究。
明确:用比喻和摹声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音乐如急雨、如私语、如莺语、如泉流、如裂帛、如刀枪齐鸣、如银瓶乍破,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音乐,用视觉形象描写听觉形象,“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等句子充分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4.琵琶曲旋律有什么样的变化过程?它传达的琵琶女的感情又有怎样的变化?
2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教案
明确:“大弦嘈嘈如急雨……大珠小珠落玉盘。”(旋律:舒徐流畅;感情:欢愉。)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旋律:逐渐沉咽;感情:伤痛。) “冰泉冷涩弦凝绝……此时无声胜有声。”(旋律:间歇停顿;感情:伤痛。) “银瓶乍破水浆迸……四弦一声如裂帛。”(旋律:激越雄壮;感情:悲愤。) 5.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旋律变化?
明确:有弦外之音。旋律的变化正反映了琵琶女身世的变化。舒徐流畅的旋律象征她“曲罢曾教善才服……秋月春风等闲度”的火红青春。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成功与欢歌是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都令她留恋,故而旋律表现得清脆圆润、舒徐流畅。逐渐沉咽和间歇停顿的旋律象征了她“弟走从军阿姨死……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生活变故。最后,激越雄壮的旋律使得音乐情绪突然高涨,突出表现了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
(二)诗歌意象的解读 1.明月。
诗中共有三次借月抒情的地方。第一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此时的作者远离京城,怀念家乡,朋友即将离去,“江浸月”衬托了离别时痛苦凄惨的心情。虽然有明月、江水、美酒、朋友,但心情像江水长流不断,把月影弄得支离破碎,“江中的月”正如作者的心,是用环境衬托心情。第二次,“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在与琵琶女相见并聆听了她高超的演奏后,用这句诗形容人们都为琵琶女的琴声所倾倒,用江面倒映着一轮皎洁的明月,烘托出环境的凄清以及听者的共鸣。第三次,“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琵琶女的自述中的这句诗写出秋寒之中,江面之上,月亮显得格外明亮,琵琶女在孤寂的生活中,想到的大概是广寒宫与自己处境相同的嫦娥,寄托了她对往事的感伤之情。
2.枫叶、荻花、杜鹃等意象。
“枫叶”“荻花”两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时节,还以自身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杜鹃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鸟,传说蜀王杜宇在让位于大臣鳖灵后隐居山间,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鸣声非常凄惨,在《庄子》一书中就有“望帝啼鹃”的典故。李白也有脍炙人口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其中“子规”正是“杜鹃鸟”。杜鹃象征着悲凉、哀伤。 六、比较阅读——拓展比较之中觅真知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