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欢乐颂》教学
专业名称 教师 教学目标 音乐 王连明 课程名称 单位 《欢乐颂》 迁西职教中心 授课班级 11旅游 知识目标: 1、通过对贝多芬《d小调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主题歌《欢乐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贝多芬追求自由解放的斗争意志。 2、让学生初步了解贝多芬的生平和创作。 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倾听旋律的重复变化,感受重唱、合唱的不同效果。 2、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陶冶学生的音乐审美情感,净化心灵 并能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谈理想、谈未来。 情感目标:了解歌曲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当人们都成为兄弟时,人类才能 得到幸福。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通过对贝多芬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掌握《欢乐颂》的主题。 学生对《欢乐颂》演唱风格的掌握 高中音乐鉴赏校本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电子琴 教 材 分 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欢乐颂》选自校本教材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作曲家,《欢乐颂》选自《第九交响曲》,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曲子,通过学习贝多芬的《欢乐颂》,从中感受欧洲古典主义音乐的情感及交响乐,颂扬和学习友爱、平等、自由的精神。 学情 分析 教法、学当代学生很少接触到交响音乐,因为很难听懂,所以就对其不感兴趣。而高一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好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老师需通过讲述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法:导入法、情景教学法、教师示范法、小组讨论法。 法 教学 设备 教 学法:巩固练习法。 高中音乐鉴赏校本教材 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电子琴 教学环节 一、导入 播放《献给爱丽丝》请同学们想想它是哪儿位音乐家的作品?(学生思考并回答,我们还知道他的其它作品吗?)。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欢乐颂》。 学 过 程 首先来介绍作者(播放课件)。 作者介绍 教 1、 贝多芬于1770年12月17日诞生于德国波恩。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母亲是一个女仆。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 2、 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7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胜利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展开。可是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发现自己耳朵变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 3、 1823年,贝多芬完成了最后一部巨作《第九交响曲》(合唱)。这部作学 过 品创造了他理想中的世界。1826年12月贝多芬患重感冒,导致肺水肿。1827年 3月26日,贝多芬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原因是肝脏病。在他临终前突然风雪交加,雷声隆隆,似乎连上天也为这位伟大音乐家的去世而哀悼!贝多芬的葬礼非常隆重,有两万多人自动跟随灵柩出殡,而他的墓旁则是舒伯特的坟墓。 二、新授 程 作品分析: (一)朗读歌词 作品大约创作于1819到1824年间,是贝多芬全部音乐创作生涯的最高峰和总结。D大调,4/4拍。由于他的耳疾严重恶化,已经完全听不见演出后满场如雷般的掌声。当时贝多芬谢幕竟达五次之多。听众无不以感激、震惊和仰 慕的心情热烈鼓掌、欢呼。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少有的盛况。 这首作品是德国大诗人席勒的同名诗《欢乐颂》。我们应用怎样的感情去朗诵?下面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歌词(播放歌词课件)
音乐课《欢乐颂》教学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