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歌传播现象之同宗民歌 ——以民歌《掐菜苔》为例
【摘 要】中国民间歌曲绚丽庞大,而同宗民歌则是民歌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
支特殊群落。本文借鉴冯光钰的同宗民歌概念以及分析方法,从传播的角度,以分析民歌《掐菜苔》入手对中国民歌的演变进行探讨。
【关键词】传播;同宗民歌;冯光钰;《掐菜苔》
目录
中国民歌传播现象之同宗民歌——以《掐菜苔》为例 ……………… 2 摘要、关键词 ………………………………………………………… 3 一、传播与同宗民歌 ………………………………………………… 5 二、同宗民歌《掐菜苔》 ………………………………………… 8 1、风格不同情节丰富的《掐菜苔》 ……………………………… 9 2、词同曲类似的《掐菜苔》 …………………………………… 14 三、结语 ……………………………………………………………… 19 参考文献 …………………………………………………………… 20
中国传统音乐浩如烟海,在这里生长着无数优秀璀璨的音乐文化,而民间歌曲则是一颗闪耀着与众不同的光芒的珍珠。在千百年的历史中,中国民歌历经集体智慧的洗练,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在传统音乐中独放异彩,她是真挚情感的宣泄,是鲜活生命的律动,也是芸芸众生的定格。
周青青老师说过:“民间歌曲简称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1那么,民间歌曲的演变过程,也就是一首民歌怎样演变为现在所看到的模样,这个问题是中国民间歌曲研究中的重要部分,笔者试图从传播的角度以及运用同宗民歌(以《掐菜苔》为例)的概念和方法来进行探讨。
一、传播与同宗民歌
传播在汉语中应该分开解释,传:授、递、推广、散布、宣传;播:种、撒、传扬、传布。现在意义上的传播是从英语名词“Communication”一词翻译而来,原意为:通讯、传达、思想交换、交流、交际、交往、联络、联系。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与大众传播媒介有关的问题,是信息的点到面的传播中的问题故译为传播、传播学。2
在此,笔者认真学习了冯光钰教授的民歌传播思想。他认为,通过研究比较中国各时代民歌传播情况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不仅自身有着特有的传承特点,同时还在不断的与其他民歌交流传播。“在千百年来的交流过程中,在我国广袤的社会文化背景上,民歌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开放式的相互吸收、相互
1
周青青《中国民间音乐概论》[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8月 11页。 2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 陈亮等译《传播学概论》[M].重庆 新华出版社,1984年9月。
借鉴??这种变化中的统一,统一中的变化关系,也就是民歌的传播流变关系。”正是这样的吸收、传播、演变,中国民歌才能有现在这样的多姿多彩的面貌,才能流动起来。所以他说:“一切传统音乐都是传播的音乐,在传播中不断演变,又在演变中不断发展。4”笔者通过学习了解到,对音乐文化传播的探讨,可以解决很多复杂的传统音乐的现象,因为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传递、相互交流、相互接触,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结果往往引起音乐的再接受,从而造成音乐的变化发展。
3
冯光钰提出的中国传统音乐传播方面的课题包括很多。例如,同宗民歌、同宗戏曲声腔剧种、同宗民间器乐曲等等,而同宗民歌则是笔者最感兴趣的一块。所谓同宗民歌,就是由一首民歌母体(包括曲调、唱词内容、音乐结构、衬词衬腔以及特殊腔调)流传到全国各地后派生出若干子体,这样一整个民歌群落。而这样的情况在民歌小调中极为常见。因为小调的特点是:结构规整,旋律通俗流畅,唱词大多反映历史故事或者人们身边的日常生活,这样的特点使得在流传过程中很容易被各地群众接受。在新的环境中,小调很快就会受到当地民俗、方言等等因素的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唱,便会被融合成具有当地乡土气息的民歌,而不管在庭院还是晒谷坪还是茶楼酒馆,无论是在节日或是平日,小调的适应性都是非常强。这样的条件对于民歌的演变和发展来说肯定是得天独厚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错综复杂的传播演变,才形成了今天庞大的同宗民歌体系。
冯光钰归纳的同宗民歌情况有六种5:
1、词曲大同小异。这样的民歌,曲调都是从同一个母体上结合当地方言语
3
冯光钰《从凤阳歌看同宗民歌的传播流变》[J]《音乐研究》1991年第2期 4
冯光钰《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播演变(上)》[J]《中国音乐》1993年第2期 5
冯光钰《中国同宗民歌》[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9月“引言”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