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理解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难)

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重) 教学过程:

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诵读欣赏

?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自学指导(一):

1、自读词作,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2、研读上阕,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词人写他们寄托了什么情怀?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语句,并结合课下注释进行分析) 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呼唤英雄豪杰,缅怀英雄业绩,表达自己盼望南宋当局者能抗金救国的急切心情。 自学指导(二):

1、研读词作的下阕,思考:在词作的下阕中,词人引用了哪几个典故,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2、学完这些典故之后,你觉得词人在词作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寻找相关语句,并结合课下注释进行分析) 在词作的下阕中,词人引用了哪几个典故,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

情?

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3、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讨论明确:

1、借此事咏叹近事。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行事。

2、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 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 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 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 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3、以廉颇自比,虽65岁仍想为国 效力:可当政着不接受他的建议, 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

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婉转流露出词人不受重用的愤懑,更体现出作者不顾年迈力衰,鞠躬尽瘁报效祖国的满腔热忱。 词中用典: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学完这些典故之后,你觉得词人在词作中表达了哪些感情? ? 表达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 抒发对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的愤懑之情, ? 表现作者空有爱国热情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知识巩固 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其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等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愿望或情感。 用典有用典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讽今)。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 (1)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 (2)用典的作用

用典的作用在唐以前诗歌中主要表现为增加诗歌的容量,使诗典雅耐读,富于文采;在唐以后的诗词曲中主要是怀古伤今,咏史言志。 当堂训练:

比较分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念 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 相同点:

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 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 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不同点: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

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

2.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轼词感慨年华渐去,壮志难酬;辛弃疾的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

3.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作业

? 1.背诵词作。

? 2.《新新学案》课时作业。 、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习目标:1、理解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难)2、了解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重)教学过程:写作背景: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alrx96aso2xzhu2kzn0175lm26knl009x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