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二、预习要求 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查工具书,给生字词标注拼音。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三、预习检测
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 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 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
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2.《大学之道》出自《 《
》。《 》与《 》《 》》合称为“四书”。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积累词语: 1.道: 。 。 。 。 。 。 。
1
2.明明德: 3.亲民: 4.止: 5.知止: 6.静: 7.安: 8.虑 。 。
。
9.得: 10.齐其家:
11.修其身: 。 12.致其知: 。
13.格物: 。 14.庶人: 。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翻译下列句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五、探究思考
(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 (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2
(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六、课后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但无论“仁”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应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内核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对理论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这种把人看作“天地之心、五行之端(首)”的观点,决定了儒家的“人生”设计十分严肃——至少要对得起“人”在天地间的这种地位。然而人性是复杂的,就其本能而言,人总是倾向于膨胀私欲、挤占他人权利空间。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导致冲突,引发社会危机。为避免这种情况,儒家认为,在刑法等硬性制度之外,还需要一套软制度,来教化人们在享受权利的同时不忘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他们把这套“文化”(文明的教化)的软制度归纳为“礼”,刑法与礼,是社会治理的左右手。
关于“礼”,大部分典籍散遗了,现存的《礼记》,是对古典“礼仪”的解释,可谓“礼”的冰山一角。《礼记》说圣人“为礼以教人,使人有礼”,首要的是为了将人与“能言”的猩猩鹦鹉区别开来——发扬人的社会性、抑制人的动物性,确保人的言行像个人而非禽兽,是礼的底线。由《礼记》等书可知,礼的
3
2020-2021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2《大学之道》学案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