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的教学设计策略
中小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对青少年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从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等方面来重新思考学科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问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上下功夫,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在课堂中落地。
如何在青少年中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教育的重要任务。2013年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中小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引导,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在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简单的喊口号、贴标语,关键在于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日常,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真正在学校落地生根。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课堂”;如何通过学科教学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头脑”应该成为学校和
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思想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自上而下推动的,带有外部驱动的特点”,这一特点使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看作一项单纯的政治任务,并未认识到价值观教育本身也是教学的内在要求。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容易走进两大误区:一是“贴标签”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二是“唯知识论”的学科教学。
1“贴标签”式的教育
“贴标签”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表现在,教师能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但因难以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与学科教学的契合点,无法结合自己的学科特点与相关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贴标签”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结果是,把“融入”做成了表面功夫,重形式而轻内容,有过程而无效果。没有学科背景作为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得空洞,不能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认同。
2“唯知识论”的学科教学
“唯知识论”的学科教学具体表现在,将学科教学看作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学科教学完全剥离。持这种观点的教师崇尚纯粹的学科教学,认为学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关,或者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德育的任务而不应该与学科教学扯上“瓜葛”。例如,语文学科教学中,单纯注重学科知识教学,就教材中的“故事”来说“故事”,而忽视了教学材料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财富和价值引领。“唯知识论”的学科教学导致教学限于知识和技能层面,对教材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对学生的情感和价值引导缺乏。
以上两种错误的实质都在于教师对教学的“发展性”原则缺乏认识。教学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宗旨,这里所指的“发展”需要强调两点:一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不只限于知识水平的提升,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体验的高级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应该通过教学活动得到发展;二是教学促进学生发展,是“要让学生成为人类历史的主体成员之一,成为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有信心、有创造力的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教学的“发展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必须将知识教学与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价值引导相结合,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