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 南 交 通 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选 题 报 告
姓 名 覃林 学 号 2015210772 导师姓名 胡骥 职 称 副教授 专 业 交通运输工程 研究方向 交通管理与控制 题 目考虑车辆排放的城市高架快速路匝道 控制策略研究
2016年 11 月 2 日
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1) 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
(2) 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
研究。
(4) 课题的创新性。
(5) 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注:(1)开题报告由各院(系、所、中心)组织实施,专家组成员由副高以上人
员组成,邀请导师和督导组相关专家参加,导师担任组长。
(2)专家组的作用是帮助导师和研究生执行选题论证,论证意见以―通过‖、 ―不通过‖结论。通过者按计划开展论文工作,不通过者,在半年内需 重新开题。
选 题 报 告 主 要 内 容 论文题目: 考虑车辆排放的城市高架快速路匝道控制策略研究 1选题依据(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综述) 1.1研究意义 城市快速路是城市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车辆快速便捷通过的重任。然而近年来由于车辆的不断增加,整个路网的拥堵程度不断加剧,快速路也不例外。而车辆行驶在这种环境下,不仅便捷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大打折扣,其燃油消耗也大大增加,导致空气污染更加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根据相关统计,在中国几大―堵城‖中,北京平均每小时堵30分钟,按照其基本工资水平换算成金钱,其堵车成本高达808元,广州则达到753元,重庆也有556元的堵车成本[1]。 与此同时,人们正遭受着机动车尾气造成的空气污染的危害。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THC,氮氧化物NOX,挥发性VOC有机化合微粒子和铅Pb等化合物。 城市快速路发生的拥挤比普通道路所造成的损失更大,车辆在不良工况下的能源消耗会更高,尾气排放造成的空气污染更加严重。其中匝道汇入主路的车流是造成快速路拥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本文通过城市快速路单点匝道控制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理论和实践意义: (1)通过VISSIM对实际路网进行仿真,通过对不同控制策略下的快速路入口匝道的仿真分析,研究各控制算法的适用性; (2)通过VISSIM与MOVES的结合使用,综合其结果选出一种最适合城市快速路匝道控制的方法; (3)基于MOVES从微观层面对采取匝道控制策略下的车辆尾气排放进行研究,可以得出较为精确的特定道路和工况下的尾气排放结果,为宏观层次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2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匝道控制与排放研究现状 自从1965年Wattleworth提出定时控制方法[2]以后,人们对入口匝道控制的研究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入口匝道控制技术从依靠历史数据的静态控制发展到动态实时控制,从单匝道控制到整体控制或全局最优控制。Wattleworth提出的定时控制方法建模简单,不需要实时的交通信息,算法简单,因而控制系统容易实现、成本低。1975 年,Masher 提出了一种单匝道的需求-容量(Demand-capacity)[3]控制策略,这种控制策略以交通量为控制参量,通过调节进入主线的交通量,使得进入主线的交通量与上游交通量之和不超过匝道下游的通行能力,从而保证下游主路交通量维持在其通行能力负领域之内,确保最大限度地利用主路。随后人们又提出了占有率法(The occupancy strategy)[4],这种控制方法是通过测量下游占有率值,用经验公式来估算下游剩余的通行能力,如果匝道下游检测器处的占有率 比临界占有率小,则下游剩余的通行能力为正,否则为负。下游剩余的通行能力为负说明该段高速公路的交通量超过了通行能力,应采用最小调节率。下游剩余的通 行能力为正则增大调节率。Papageorgiou在1991年提出了一种闭环控制方案ALINEA[5],ALINEA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占有率控制法,它是一种基于闭环反馈的匝道控制策略。其控制原理是预先给定一个接近临界占有率的期望值,如果每个采样周期内实测到下游占有率低于(或高于)期望占有率就调整原有的调节率,使新的调节率在每次实测到的调节率的基础上增大或减小。显然ALINEA不需要任何控制阀值和最小调节率,对于任何交通条件都适用,而且调节率的调整是采用一种渐变方式。为了加强ALINEA 的实时适应性,研究学者又提出了Adaptive-ALINEA 方法,X-ALINEA、FL-ALINEA、UP-ALINEA等衍生控制策略[6]。 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地区对多条道路实施匝道控制,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在14个月之中,其高峰时段车速从16.3mph提高到41.3mph,车辆旅行时间从23min将至9min,其每周总的燃油消耗降低了2040升同时交通事故率也降低了43%[7];在2004年,美国德克萨斯州的匝道控制实验中同样取得了积极的效果[8]。 上世纪90年代末,ALINEA 控制策略已经在巴黎Boulevard Peripherique高速公路的Brancion上匝道和阿姆斯特丹A10线的Coentunnel入口匝道分别进行了实验[9],实验结果证明了ALINEA控制策略对于改善交通条件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发生异常交通事件的情况下。 现行的用来计算机动车排放因子的模型主要有美国环保局(EPA)的MOBILE模型、MOVES模型、NONROAD模型,加州大学河边分校(UCR)开发的CMEM模型等[10]。 MOBILE模型最早发布于1978年,是用于计算机动车中微观和宏观平均排放因子的模型。其核心数据为基本排放因子(BEF),数据来源为美国环保局组织的各种不同的在用车排放水平检测结果,以及联邦测试程序FTP中测得的排放结果。其计算原理是对基本排放因子进行机动车排放控制水平、机动车登记分布及里程、油品、行驶里程各项参数、温度、车速、驾驶行为等因素的修正,是对大量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回归的经验模型[10,11]。MOBILE仅针对宏观道路源,而NON-ROAD仅用于非道路源的排放计算,即它们都集中于单一排放源的排放测算,并且无法同时满足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不同层次上的移动源排放的综合分析,尤其不能满足对交通项目的排放影响的测算和评价。为此,美国环保局从2001年开始研发新一代的综合移动源排放模型-MOVES(motor vehicle emission simulator)模型。 1.2.2 国内匝道控制与排放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对高速公路入口匝道控制系统研究的关注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但多数的研究还只是结合国内入口匝道及其衔接交叉口的实际情况对国外研究方法的修正和改进。陈德望总结了国内外先进的入口匝道控制算法,通过分析这些算法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最终提出了一种分层递接控制理论算法[12]。马寿峰等依托于大系统递接理论,构建了一种基于动态交通分配的系统优化模型[13],并通过迭代协调算法对其进行了求解,求解效果良好。杨晓芳等借鉴了ALINEA控制算法的原理,以入口匝道及其关联交叉口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