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中国古代思想科技文化选择题
1.(2024·四川南充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中国封建宗法观念强,主张“宗族至上”,把代表家族姓氏展示在先, 把代表个体、个性的名字符号置于其后。而西方人强调个体主义,把体现个性观念的名字放在前面,把代表共性 观念的姓氏置于后面。材料表明( ) A.中国重儒家文化,西方重人文主义 B.中国墨守成规,西方标新立异 C.中国重社会家族,西方重个体本位 D.中国皇权至上,西方教权至上 2.(2024·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联盟高三期末·26)据《宋史·向敏中传》、《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 初大臣薛居正子薛惟吉之嫠妇(寡妇)柴氏,将携资再嫁,士大夫向敏中、张齐贤争相求娶,最终张齐贤如愿所偿, 后来双方因此事闹得不可开交。这表明宋代( ) A.妇女不受儒家伦理观念束缚 B.理学对士大夫群体影响小 C.士大夫婚姻观念日趋世俗化 D.士大夫阶层流动日益封闭 3.(2024·山西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24)《礼记》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这表明孔子主张( ) A.以德为主,礼法并重 B.礼制下移教化百姓 C.为政以德,体恤百姓 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 4.(2024·福建厦门高三上学期期末·2)孔子曾说,“儒有忠信以为甲胃,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 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由此可见,孔子( ) A.强调个人的道德自觉 B.忽视尖锐的社会矛盾 C.囿于传统的宗法等级 D.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 5.(2024·广东佛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在孔子以前,“君子”专指贵族男子。而孔子却为它赋予了新的意义, 比如忠诚、守信、仁慈、坚定等。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 A.具有阶级色彩 B.追求标新立异 C.蕴含立德意识 D.体现有教无类 6.(2024·山东潍坊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中 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二者都认为( ) A.道生万物 B.顺应天命 C.人定胜天 D.天人合一 7.(2024·山东潍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图 1 是某学者描绘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他意在说明( )
A.儒家居各家中心的地位 B.法家成为各家思想归宿 C.诸子思想的传承与联系 D.荀子集儒家思想之大成 8.(2024·湖南怀化高三期末·1)《论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吕氏春 秋》则说:“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后者对孝的认识( ) A.与前者本质相同 B.更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C.体现了时代潮流 D.更强调宗法血缘观念
9.(2024·河南十所重点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春秋战国时期,某一学派提出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 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该学派( ) A.主张超然于物外的逍遥 B.强烈反对任人唯亲 C.推崇以严刑峻法来治国 D.提倡重建周朝制度
10.(2024·河北张家口高三上学期期末·1)西周的教育体系中,执行教育任务的有“师”和“儒”两种人,这两 种人都是官吏。春秋时期,官师分离,“师”“儒”流入民间,处于政体基层的“乡校”有的成为民间私塾。这种 变化( )
A.与察举制的推行密切相关 B.推动了完备教育体系的形成 C.有利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D.得益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1.(2024·山东青岛高一第一学期选科期末·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形成了十数个地域文化,如河北地区的燕赵 文化、山西的三晋文化、内蒙古地区的草原文化、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化、山东的齐鲁文化等,这些地域文化同 中有异、异中见同。这反映了( ) A.诸侯纷争 B.中原文化中心地位 C.百家争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12.(2024·山东德州高三期末·1)荀子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 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由此可见,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 A.规范统治秩序 B.创建中央集权制度 C.借助权术治国 D.实现人际关系和谐 13.(2024·山西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25)汉朝时,社会上有一批人被称做“游侠”。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 赞游侠郭解“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认为郭解的做法违背礼法,破坏等级制度, “其罪已不容诛矣”。两人对郭解的不同评价反映了( ) A.游侠群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B.两人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C.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 D.两人的思想境界高低不同 14.(2024·福建龙岩高三上学期期末·3)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 44 年),朝廷“令民有能通一经者,免本身徭 赋。”这一政策的推行( ) A.促使儒学开始走向政治化 B.有利于主流思想在民间推广 C.为察举制推行奠定了基础 D.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
15.(2024·广东佛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西汉廷尉张汤用法苛刻严峻,十分注意迎合汉武帝所好,他最为拿手 的是以《春秋》古义治狱,审理案件完全以皇帝意旨为准绳,并推而广之,把汉武帝对于疑难案件的批示制定为
律令程式,作为以后办案的依据。这说明当时( ) A.君权神授深入人心 B.儒法互为表里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仍以法家为主 16.(2024·四川南充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郭沫若说:“自汉武以后,名虽尊儒,然以帝王之利便为本位以解释 儒书,以官家解释为楷模而禁人自由思索……家的精神,透过后代注疏的凸凹镜后已是变歪了的”。他意在强调 ( )
A.儒学一直是官方正统思想 B.儒学日益僵化退出了历史舞台 C.注疏者主观解释儒学精神 D.儒学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17.(2024·山东济南高三期末·2)《孝经》只有 388 个不同的文字,所有的文字都平淡无奇,但它却成为汉代学 者首先要掌握的经典,其所提倡的理念也成为行事正确的基本准则。这反映出( ) A.孝成为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孝经)的地位超过“五经”D.儒家思想成为正统 18.(2024·广东汕头高三期末·25)西汉司马迁撰《史记》,将孔子与诸侯一起列入“世家”,老子、孙子、韩非、 苏秦、扁鹊与人臣一起列入“列传”,而墨子仅二十四个字述及。这反映出,当时( ) A.正统思想已经形成 B.底层民众受到歧视 C.思想流派异彩纷呈 D.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19.(2024·河南名校大联考高二第二学期期末·3)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研习儒家著作成为新时尚,就连汉昭帝也 自称通《孝经》、《论语》和《尚书》等典籍。这反映出( ) A.社会主流意识开始转型 B.儒家经典著作得到普及 C.儒学日益脱离广大民众 D.儒学政治地位明显巩固 20.(2024·福建厦门高二第二学期期末·8)《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 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 ) 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 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 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 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 21.(2024·广东佛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从“天下儒学”转变为“家族儒学”;哲学上 从独尊儒家价值走向了儒释道多元文化并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三教合一潮流弥漫 B.佛教广泛传播 C.政治分裂战乱不休 D.士人群体兴起
22.(2024·四川南充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 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却风靡数百年。 该材料意在强调( ) A.儒学地位面临挑战 B.佛道思想占统治地位 C.社会传统观念改变 D.儒释道呈现融合趋势 23.(2024·河南中原名校高三上学期期末·26)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该诗意在( ) A.赞美池塘优美的风景 B.强调书法取法于自然 C.克制欲望来探究天理 D.借自然现象说明事理 24.(2024·福建龙岩高三上学期期末·5)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沙场征 战客,寒苦若为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玄宗得知 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在唐代被传为佳话的故事在宋代却被视为反面教材。之所以出现这种变化是因 为(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已深入人心 B.唐代的社会风气比较保守 C.词取代诗歌成为主流文学形式 D.理学已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25.(2024·山东青岛高一第一学期选科期末·6)理学家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据此可知,理学家们主张( ) A.存天理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隆礼重法 26.(2024·河北唐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北宋理学家胡瑗认为:“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 游四方……,则有益于学者矣。” 他特别重视治兵、治民、水利、算术等科。这表明胡瑗的教育思想( ) A.重视经世致用 B.倡导儒学教化 C.服务君主专制 D.主张天人合一
27.(2024·广东佛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4)朱熹强调“天理流行,触处皆是:寒来暑往,川流山峙,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由此可见理学( )
A.囊括了所有的宇宙规律 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C.强调了人的历史使命感 D.汲取了自然科学的成果 28.(2024·四川南充高二第一学期期末·4)宋明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 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经理学家们的改造,变成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 哲学理论体系。材料表明理学( ) A.溶铸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B.已上升到哲理化高度 C.冲破了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 D.巩固了儒学正统地位 29.(2024·河北唐山高三期末·26)中国陶瓷历史的长河中,龙泉青瓷以它独特的风格,独树一帜。 宋代龙泉青 瓷的造型与装饰绘画风格简洁、生动,与文人画所示的疏淡简远、流畅写意的审美思想是一致的。由此可知,宋 代龙泉青瓷( )
A.带有商品生产性质 B.制作工艺非常高超 C.深受理学思潮影响 D.体现世俗化的趋势
30.(2024·山东潍坊高三期末·4)程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尽之 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可外求”。从中可以看出程颢( ) A.倡导格物致知 B.提出知行合一 C.奠定心学基础 D.主张经世致用
31.(2024·河南十所重点学校高二第二学期期末·6)北宋兴起的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儒家派别,使儒学在理论上 有所发展而更好地为地主阶级服务。理学的“新”在于( ) A.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 B.融入了法家的治国理念 C.以维护封建统治为宗旨 D.吸收了佛教与道教思想
32.(2024·四川内江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7)《四书集注》构建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它为中华文明的自我理解 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促成这一可能性的主要原因是( ) A.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理学走向成熟 B.《四书集注》宣扬继承了儒家“仁、礼”的核心思想 C.朱熹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道德 D.《四书集注》完成了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
33.(2024·山西运城高三上学期期末·27)顾炎武提出“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候、伯、子、
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天子之所恃以平治天下者,百官也”。可见,顾炎武这一言论实际上( ) A.描绘了限制君权的构想 B.否定了君主的至上权威 C.提出了资产阶级的理论 D.体现出对选官制度的不满
34.(2024·广东佛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7)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收录、存目的经部书籍有一千七百多种,三万 多卷,而科学技术的作品寥寥无几。这主要说明( ) A.经世致用思想流行 B.主编人员排斥科技 C.明清科技发展迟滞 D.经学传统力量强大
35.(2024·四川南充高二第一学期期末·5)学者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 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李贽是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 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的思想(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C.未突破传统文化樊篱 D.形成了强大的社会思潮
36.(2024·湖南怀化高三期末·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明清之际到乾嘉时代“江、浙学风这一种的转变, 虽于古经典之训释考订上,不无多少发明;但自宋以来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却渐渐消沉了。”对此观点 理解正确的是( )
A.乾嘉学派重实学反空谈 B.乾嘉学派提倡经世致用 C.乾嘉学派推崇人文精神 D.乾嘉学派否定程朱理学 37.(2024·陕西商洛高三上学期期末·27)据有关统计,1584—1790 年间来华的传教士共有译著成书 300 余种, 其中关于自然科学的有 120 种左右,以天文学为主的约 89 种,涉及数学的有 20 种。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与西方的交流日益频繁 B.科技发展融入新血液 C.思想专制统治逐渐松弛 D.政府提倡向西方学习 38.(2024·广东佛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20)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宋应星编著《天工开物》 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 B 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阻碍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C 1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D 屠呦呦等研究人员成功提取青蒿素 成功解决了人类疟疾问题 39.(2024·山东潍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3)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希腊的天文学家是纯粹的私人,
是哲学家…… 与之相反,中国的天文学家和至尊的天子有密切的关系,君主依照礼仪把他们供养在皇宫高墙政府 机关之内。中国古代君主旨在( )
A.推动古代天文事业的发展 B.不违农时发展生产 C.为其提供受命于天的依据 D.弘扬敬天保民思想
40.(2024·山东济南高三期末·4)据载,在我国元代即出现了一种水转大纺车并在一定地域内大量使用;四百年 后的 1769 年在英国具有实用价值的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才定型并得到推广。但前者在中国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 而后者却开启了英国的大工业时代。这说明( ) A.元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 B.经济结构影响生产进步 C.政治制度决定科技创新 D.科技发展具有可传承性 41.(2024·河北保定高三期末·26)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晋人陈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 长歌《步天歌》,文句非常浅显。元代王祯的《农书》由《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部分组成。其中 《农器图谱》对各种农具、水利机械、手工业工具等均有详细的图解。上述举措( ) A.提高了民众的科学理论水平 B.利于相关科学技术在民间的传播 C.改变了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 D.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
42.(2024·河南名校大联考高二第二学期期末·6)明清时期,无论是剧本、小说还是医药、科技著作都盛行插图, 出现了大量的诸如绣像小说之类的图文结合书籍。这一现象( ) A.说明印刷技术开始成熟 B.反映了世俗文化的兴盛 C.加速了市民文学的兴起 D.体现了文化政策的宽松
43.(2024·广东佛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6)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里记载了王三官和平民女子玉堂春的一段爱 情故事。王三官做了高官后对玉堂春始终保持纯洁的真情,这种观念被人们所接受。这反映了当时( ) A.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B.市民阶层追求个性发展 C.程朱理学失去主流地位 D.小说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44.(2024·山东潍坊高二第一学期期末·4)宋元之际的讲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的一个早期故事 底本,后来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就形成了小说。《三国演义》实际上也是《三国志》里的故事被市井艺人不断演 化,内容越来越丰富的。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文学重心出现下移趋势 B.工商市民阶层兴起 C.文学呈现全面繁荣景象 D.通俗文化成为主导
45.(2024·河北张家口高三上学期期末·7)秦始皇使得篆书成为正统;后来,又出现了书写简便的隶书;唐宋书 法家在隶书的基础之上抒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使得楷书屹立于书坛,宋以后书法不仅是上层的,还逐渐流向大众 民间……这反映出( )
A.皇帝的好恶决定了书法字体的兴衰 B.书法艺术出现直接促成了文字的统一 C.书法艺术的成熟推动了文字的简化 D.书法艺术呈现出高雅化和世俗化特征
46.(2024·山东青岛高一第一学期选科期末·5)唐宋以来的文化中,既有“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又有“精 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下列作品着重反映市民文化的是( ) A.《洛神赋图》 B.《多宝塔感应碑》C.《清明上河图》 D.《四书章句集注》 47.(2024·河北唐山高二第一学期期末·4)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1 字体在《史记》中有详实记载 C.图 3 字体蚕头燕尾平衡对称 B.图 2 字体可作为研究先秦历史史料
D.图 4、5 字体在秦朝已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