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案例分析 一、 主题背景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著名家先生的一篇记事写人散文,它短小精悍、格调高雅、描写深刻。作者简练而传神的语言风格与其既含蓄又直白的情感表达方式融会成了文章的最大特色。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
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从整体到局部的写作思路;透过具体描写分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品悟、分文章的能力;理解任公先生忧国忧民、关心大事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高一学生具备最基本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已经没有很大的困难。但是由于历史背景和作品的积累还是不够,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必须考虑的是如何补充讲解维新变法、云南起义、《箜引》、《桃花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历史与文学知识,这对于学生的正面鉴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适当的讲解、点拨贯穿始终,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积累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为一课时,尽量做到教师少串讲,学生多品味,传授积极思考方法,通过对具体描写分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新课标下的阅读鉴赏课应该如何开展?
2.教师在学生学习鉴赏品悟过程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如何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难”——稀奇古怪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回答? 3.怎样对待思维与众不同的学生? 二、 情景描述
片段一:以一段话语激起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这个人“热心肠”是什么意思?”(学生答:心肠好,喜欢帮助别人,也就是乐于助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篇文章最后一小节中说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可全篇文章并无一处写到梁先生帮助别人,乐于助人的事,那么在这篇文章中的“热心肠”如何理解?”
问题提出后,学生一时不能解答。因为这是他们事先未能注意到的。在学生疑惑与好奇心被激起时要求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去看文章。
片段二: 在分文章对梁任公先生演讲的描写时,学生们都不大愿意回答,总盼望着老师从头讲到尾,不大愿意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这是很不好的学习习惯,也与他们平时不大注重预习有关,这导致课堂一时“冷场”。
面对他们的沉默不语,我也有点着急,于是我提示学生再次认真看书,采取了小组讨论,在旁做批注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 三、 案例分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虽然短小精悍,但值得说的问题是很多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案例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就简,避熟就新”,借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深、学得精。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不偏向更不能背向,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当然,案例的有效实施,相当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以便在课堂上沉着冷静地面对学生们的“发难”和解决置在眼前的“困难 四、案例后记
首先,本篇采取的是导读鉴赏课型,教师应扮演一个引路人角色,注重用关键问题启发学生主动进行思考,品悟课文,没必要像讲授精读课文那般细致深入,面面俱到。过于详细紧密的分讲解,会令学生失去更多思考的空间,也没能体现出锻炼学生讨论和赏能力的目的。而内容过多,就使得整节课在短短的45分钟里给人泛泛而谈的感觉。事实上,文章相对于整个单元来说是较浅显易懂的,除了个别和几首文学作品以外。所以应该分清主次,精选难点内容进行探讨研究,适当点拨就好;过多的内容不仅占用太多时间,而且造成重点不突出,学生把握时拿不准的现象,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当然,学生的预习不到位,过分依赖老师也是本节课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其次,应该注意到,成功教师的讲解应该是带启发性而懂得“留白”的,过于追求滴水不漏,容易使学生失去思考想象的空间。教师的讲解语不能过“满”,更不能为学生“包办”,该“留白”时必须“留”,只有让学生真正思考并脱口而出,才会令其印象深刻,起到锻炼其思维的目的。
此外,鉴赏课上的“对话”略缺。如果能够适当地在学生中进行答问解疑,效果也许更好,也更方便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总结点评。品读鉴赏课应注重问题设计和诱导,多与学生“对话”,但自己在面对学生的沉默不语时有
点茫然,从而不自主地“代替”学生答疑,使得师生“对话”环节未能如计划中顺利进行,背离了原来的目标与方向,学生的阅读鉴赏没有在这节课上得到充分的发挥。
最后,是备课过程中如何做到“备学生”的问题。时代在进步,观念在变化。现在的孩子,比我们小时候多了一些心眼,所以在备课时一定要更加充分、周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