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溶 液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采取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勇于创新的精神。 重点:1.建立溶液的概念。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的辨证关系。 导入新课:
提问:生活中的纯净水是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海水、河水、湖水以及矿泉水呢?
新课: 一、溶液 探究思考:
蔗糖与氯化钠两种物质形成溶液后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区别:蔗糖在水中是以分子形式存在(C11H22O11),而氯化钠则是以离子形式存在(Na+、Cl-)。 联系:两种溶液只要水分不被蒸发,温度不发生变化,蔗糖或氯化钠与水不会分离,取出其中任意一部 分进行比较,它们的组成完全相同。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讨论:纯净水是否是溶液?早上清新的空气是否是溶液?合金是不是溶液?溶液都是无色的吗? 练习:1.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到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是的( ) A.食盐 B.面粉 C.植物油 D.石灰石
2. 以下饮料和食品中,属于溶液的是( )
A.豆浆 B.果酱 C.矿泉水 D.蔗糖水 2.溶液的宏观特征: (1)均一性;
(2)稳定性。
练习1:烧杯中有100 mL NaCl溶液,请比较A处和B处密度的大小 ( ) (图见大屏幕)
A.?A > ?B B.?A < ?B C.?A= ?B D.不能确定 3.溶液的组成:溶剂与溶质。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m(液)= m(溶剂)+m(溶质)
练习:1.将10 g蔗糖溶于100 g水中,完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是 。
2.将50 g食盐溶于100 g水中,经过搅拌、静止、过滤,称量出滤渣的质量为30 g,那么形成的
溶液的质量是 。
探究思考:哪些物质可以做溶剂,哪些物质可以做溶质? 溶剂:水、汽油、酒精等物质。 溶质:可以是固体、气体、液体。 4.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体 系 气+液 固+液 液+液 没有水 有水 练习:1.判断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溶液 KMnO4溶液 碘酒 盐酸 10 mL汽油 90 mL豆油 90 mL酒精 10 mL水 溶质 溶剂 溶质 溶剂 2.下列常见的医用溶液中,溶剂不是水的是( ) ..
A.葡萄糖注射液 B.生理盐水 C.消毒酒精 D.碘酒
3.海水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如图所示,对淡化膜右侧的海水加压,水分子可以透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淡水池,而海水中的各种离子不能通过淡化膜,从而得到淡水,对加压后右侧海水成分变化进行分析,正确的是( )
A.溶质质量增加 B.溶液质量不变 C.溶剂质量减少 D.溶剂质量增加 讨论:1.在化学实验室里你曾经用过哪些溶液?还看到过哪些溶液?
2.联想生活中的实例,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乳浊液
1.定义: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2.宏观特征:不均一、不稳定。
3.乳化: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油珠。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
1.洗衣粉洗衣服 2.洗发水洗头发 3.洗餐具时滴加洗洁精效果更好 思考: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试分析二者原理是否相同? 讨论:下列洗涤中所用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的是( )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 B.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 C.用水洗去盘子中的水果渣 D.用醋洗去水壶中的水垢
第2课时
课标要求:
1.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内容和学情分析:
溶液是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常见的物质,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什么样的物质是溶液;溶液有怎样的组成等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饱和与不饱和溶液,对于物质的溶解限量等问题很多学生在生活中也是有一定的了解的,比如:一定量的水中,如果糖一旦加多了,就会有不溶解的现象。而本节课主要就是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对于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形成更为系统和清晰的认识。 学习建议:
1. 通过实验探究概括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探究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 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明确探究实验目的。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能区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液相互转化条件”的探究,加深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区分,饱和、不饱和跟浓、稀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迁移认识,同时根据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接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量变可以引起质变的科学观。 重难点:
重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2.饱和(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 难点: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教学准备:50 mL小烧杯、试管、酒精灯、玻璃棒、托盘天平、药匙; 硝酸钾、蔗糖、熟石灰、蒸馏水。
学习过程:
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 【投影】故事:“小花熊喝糖水的故事”(见附件1) 一、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听故事,体会,感觉似曾相识。 利用与内容相关的故事让 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自然地进入本节的学习。 听故事的过程中有几个同学笑了,好似有过与“小花熊”相似的经历。为什么再加糖,糖水也不会更甜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探究发现 【演示实验】活动天地3-3 几个同学笑着回答“是”。 有回答:“是溶解不了了”。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初步体会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学生释疑解惑,明确认识。 现象:①5 g KNO3能溶解在20 mL水中;观察实验,体会思考。 ②10 g KNO3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KNO3。 【设疑】实验说明什么问题?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归纳】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1. 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 【设疑】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 2.为什么在表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 思考讨论:说明在一定温度下, 一定量溶剂溶解物质的能力是有限的,即溶解可以达到一个最大值。 思考归纳: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思考讨论,深入理解。 1.再加溶质看能否继续溶解。 提高学生自主分析现象归纳获得结论和概念的能力。 加深学生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认识。 2.改变温度和溶剂的量,饱和溶 一定要明确“一定温度”“一定量溶剂”呢? 液与不饱和溶液可能发生转化。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件2) 指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一 完成练习。 三、深化探究 【设疑】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有哪些呢?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思考。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究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能力。 深化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探究实验】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探究3-2” 阅读:实验探究3-2。 【巡视】发现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