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的兴衰》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东汉兴亡的基本脉络,引导学生思考“光武中兴”局面形成知识与能力 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认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历史年表研读,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情感态度 认识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光武中兴的背景和措施
教学难点: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政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经过历代皇帝的励精图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出现了“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统治时期的繁盛局面,但是到了西汉末年贫富分化,社会矛盾激化;特别是在王莽篡权之后,实行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改革,引起社会混乱,农民起义、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这个时候正需要一位有作为的人安邦定国、重整朝纲,终于就出现了一个这样的人建立了东汉政权。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2课:东汉的盛衰(出示幻灯片)
新授:
一、(发放“学案”)请同学们用6—8分钟时间完成学案问题。 二、老师检查自学情况(出示幻灯片学案问题)
三、师生互动:
1、公元_____年______建立东汉政权。
2、“东汉”命名的原因:东汉都城洛阳在西汉都城长安东面故称“东汉”。历史上东周都城洛邑在西周都城镐京之东,历史上称东周。
3、“光武中兴”的两大特征: ①以“柔术”治天下 ②注重文治
五大内容:①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②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减轻农民负担;③提倡节俭,精简机构;④整顿吏治;⑤兴办官学,重视教育。
4、三幅插图反映的信息: 上:贸易频繁,商业发展 中:农牧业发展
下:富贵人家生活安逸,社会稳定和谐
5、从“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的比较中可总结出:古代盛世局面的出现的共同原因有:(出示幻灯片)
6、东汉衰败的具体表现为:
①土地兼并严重 ②豪门世族跋扈③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7、2006年丙戌年
教师归纳内容小结: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到东兴盛的主要原因是刘秀采取了一系列开明的统治政策,以“柔术”治天下,注重文治;衰败的主要原因和表现是土地兼并严重;官僚世族把持政权;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四、检测学习情况
(发放检测题)用最少的时间完成题目
同学之间互批,教师批阅一部分,发现问题并纠错。 (出示幻灯片) (一)、填空:
1、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政权都城在洛阳。
2、光武帝在位30余年间,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史称“光武中兴”。
3、“光武中兴”的两大特征是以“柔术”治天下和注重文治。 (二)、单项选择题
1、东汉地方官学的名称是( A)
A、郡国学 B、私塾 C、太学 D、乡学 2、东汉衰败的原因不包括(D)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豪门世族把持政权 C、私人武装不断出现 D、严惩贪官污吏 (三)简答题:
“光武中兴”的表现: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政权,结束了西汉末年以来长期混乱的局面,在位30余年里,社会呈现出较为安定繁荣的景象。
二次达标:对个别学生学不懂的问题教师进一步阐释,并提问检测。
估计学生比较“光武中兴”和“文景之治”,归纳古代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比较困难。 布置作业:请大家查阅资料,看“光武中兴”时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如何,跟现在我国人民的生活状况作比较,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一、光武中兴 1.东汉的建立 2.光武帝的统治措施 3.光武中兴
二、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背景 2.影响 三、黄巾起义 1.背景 2.概况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1.东汉政权建立的时间是( D ) A.公元前207年 B.公元前202年 C.公元9年 D.公元25年
2.下列对“光武中兴”含义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社会比较安定 B.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C.人口增加
D.农民摆脱了压迫和剥削
3.汉光武帝与汉景帝采取的相同措施有( A ) ①三十税一 ②取消苛捐杂税 ③整顿史治
D )
④提倡节俭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4.东汉中期以后,政治统治的突出特点是( D ) A.皇帝专权 B.外戚专权
C.宦官专权 D.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5.黄巾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A ) A.外戚、宦官专政 B.统治者改制失败 C.社会经济被破坏 D.民族矛盾的尖锐
6.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7.下列有关东汉中后期统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出现官僚贵族把持政权的现象 B.不少大地主占有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C.出现“光武中兴” D.地方割据势力产生
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1)这段引文出自哪一支起义军预言?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