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温习精品讲练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大体结构与特点单元提升课含解析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单元提升课(六)

视角1 历史趋势——古代农耕经济的演变

【知识点拨】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显现和慢慢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良,生产技术日趋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修,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别离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趋成熟,也推动了南北经济的进展,阻碍了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的进展转变。

【考题例证1】 (2017·湖南长沙模拟)宋朝太湖平原盛产粮食,故谚云“苏湖熟,天下足”,但到了明清时期,江汉平原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民间俗称“湖广熟,天下足”,而太湖平原那么显现了粮食不能自给的情形。太湖平原的这一转变是由于( ) A.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 C.农业生产关系的改变

B.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 D.农业生产人口的增加

解析 宋朝“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说明东南地域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产区;明清时期“太湖平原粮食不能自给”说明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发生转变;明清“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说明该地域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区和棉纺织基地,故A项正确。 答案 A

视角2 历史趋势——古代商业与城市商品经济的进展

【知识点拨】 从春秋战国时期大商人的崛起到明清地域商人群体的兴起(徽商与晋商),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进展由官府垄断到地域范围不断扩大、城镇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和进展的特点。唐宋时期城市商品经济进展;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显现,且在自然经济的母体中开始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考题例证2】 (2016·贵州遵义期末)吴江县重镇盛泽镇,本来是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nian,载)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商品经济增进古代的城镇化 B.明清政府舍弃重农抑商政策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D.“纺”与“织”、“耕”与“织”的分离

解析 由材料“本来是一荒村”“居民万倍于昔,……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可知商品经济进展增进了盛泽镇的进展,应选A。 答案 A

视角3 主流价值观——“封锁保守”“安土重迁”思想

【知识点拨】 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进展。可是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锁性、保守性、脆弱性等弱点,致使人们具有“安土重迁”、不思进取的固步自封的保守思想,严峻阻碍了农业生产技术、手工业技术的创新进展,也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不仅严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展,而且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其残余思想仍是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展的障碍之一。

【考题例证3】 (2016·湖南长郡中学模拟)读以下图,从中能够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是( )

①以农为本的经济政策导向 ②一牛挽犁耕耘方式的显现 ③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进展 ④完全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图片名称是“康熙御制耕织图”,反映政府重视农耕,故①正确;一牛挽犁耕耘方式显现是在东汉时期,故②错误;清朝仍然采纳铁犁牛耕,说明农耕技术没有革命性进展,故③正确;图片只是反映农业耕耘方式,没有反映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视角4 历史反思——阻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的因素

【知识点拨】 “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的产物,能够分为“重农”与“抑商”两方面,“农本抑商”思想滋长了小农意识、闭关自守思想,致使了“以末敛财、以本守之”观念的盛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显现,致使了商业文化的滞后。“重农抑商”不仅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且超越了经济领域,成为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份,成为一种传统的适应势力,阻碍面广,阻碍程度深,乃至直接阻碍了今天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考题例证4】 (2017·湖南永州模拟)“海者,闽人之田”、“潮漳以番舶为利”。宋朝以来,出海贸易被视为沿海居民衣食之源。明代倭寇成患,乃至中国沿海平民一度成为倭寇的主体。造成这种状况的要紧缘故是( ) A.朝贡贸易的短处 C.倭寇日趋猖獗

B.外贸无利可图 D.“海禁”政策的恶果

解析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长,慢慢进展,官府操纵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腹地位,不是倭寇成患的“要紧缘故”,故A项错误;“海者,

2018年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温习精品讲练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大体结构与特点单元提升课含解析

单元提升课(六)视角1历史趋势——古代农耕经济的演变【知识点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显现和慢慢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形成。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良,生产技术日趋完善和水利工程的兴修,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别离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形成并日趋成熟,也推动了南北经济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9zm81fbo61xkfw968ko77t6k14pna01b2w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