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word版包含答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选择题

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人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信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重 D.小农农经济的脆弱性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排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

A.社会分工 B.经济制度 C.生产力水平 D.劳动力短缺

3 《华阳国志》 载“又撒概带,开相田,于是天野千里,号为陆海,早则引水浸润,雨则社离水门.”材科所评价的水利工程是( ) A.郑国渠 B.都江堰 C.白渠 D.坎儿井

4.“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经济现象是( ) A.采集经济 B.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C.商品经济 D.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 5.右图反映了古代中国( ) A.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B.“小国寡民” 的生活图景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6. 当代著名的人类学家安德森在他的名著《中国食物》里谈到,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很少吃牛肉,而牛肉却是西方饮食文化必不可少的食物原料。造成这种饮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历史传统的不同 B.生产方式的不同 C.生活习俗的不同 D.宗教信仰的不同

7.秦民歌:女月流火,过我山楼。女儿耕织,男儿做兵。有功无赏,有田无讲。有荒无救, 有年无皮。悠悠上天,忘我苍生。”这首民歌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

A.具有不稳定性 B.具有封闭性 C.完全依赖自然 D.受政府重视 8.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古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因为我国古代( )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 B.农业的精桃的用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 C.水利灌溉技术发达 D.粮食的单位面积广 9.右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 A.精耕细作 B.开始使用铁器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10.北宋有诗曰:“ ......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四山开群中天壤,万项快弄绿云......”符合诗中描绘的是( )

A.江南手工作坊生产 B.简车用于山地灌溉 C.曲辕犁在江南得到推广 D.江南出现了灌溉工具翻车

1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事臣下耕作,称为“籍田”;三月王后亲率妃嫔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C.重农抑商从周代开始一直推行

12.右图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是( )

A.“千耦其耘”的大规模简单协作 B.“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大规模分工协作

1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14. 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这一节日形成的原因是( ) A.古代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B.人们对神话传说的钟爱

C.自然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遭遇的同情 二、综合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农夫蚤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衽,多治麻丝葛绪、细布渗,此其分事也。

——《墨子.非乐上》

材料二春拱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勤苦如此尚复被水平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幕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其一为:“春种一粒果,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物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皆辛苦。”

(1) 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有何特点?

(2) 材料二中生产者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如何?处境怎样?形成这种处境的原因是什么?

(3) 结合材料三,你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 使无东伐,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赢政)乃使卒为之。

一《资治通鉴》

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 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贏政)日:“诸候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死客。” ..李新(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日: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战国期兴峰的都江堰(与青城山一起)为什么能够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在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秦王做出于什么决策?秦正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岳麓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练习(word版包含答案)

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选择题1.“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人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信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B.井田制的瓦解C.人口膨胀的压力重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9vig39yh33qhtz4wh2h1h1yk7phau00sm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