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哲学史新编笔记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国哲学史新编笔记

张立文主编

第二章 哲学的原创:先秦百家哲学

二:天道自然

老子

1:道之为物

1、道,是天地万物之本原、本根,是一种逻辑上的先在,此并非物质的有,而是天 地开辟之始的起点,只是一种纯粹的在,存有。 2、道是一种有与无的统一。 不是任何具体存在,不可名不可道——无 二者同出而异名,是同一事物 但道并不是虚无,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有 两个方面。 3、道为万物之宗,同行而不殆,常动而不息。 道之生成论:(生化万物):道生一(气),一生二(阴阳),二生三(和合状态), 三生万物。

4、道乃事物存在的本原,事物存在的根据(是无以名言的),万事万物的本体。 2:道法自然 1、“自然”并不是道之外另有一实体自然,而是对道的状态的形容,道虽生万物,但 是自然而然的,完全自然无为的。 自然——道体,无为——道用 2、“无为而无不为”,是支配天地万物最根本的规律,道本性无为,但正是无为成就 了有为。 3、“曲则全”,个人安身立命之根本法则,唯有委曲以求全方可避免灾祸,不应抗争。 4、治乱之方的差异:儒家:提倡仁义,克己复礼 道家:无为而治 “圣人”概念之差异:儒家:不学而能创制法范,有德之人。

道家:虚以为怀,无为,无以为名的得道之士。 3:辩证思想

辩证思想:1、世间万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2、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事物运动之必然法则) 3、贵柔守弱,不争,万物莫能与之争(做人基本原则)

庄子

1:自然之性

1、人性之本真——自然,人作为天地间一物,本性与万物相通,自由自在是动物本 性。

2、不为仁义而仁义自在人心中,人德性本纯正完满,所以圣人制礼乐教化人之性情。 这必然是残害人之本有的道德,也扭曲了人自然而然的本性(人的理想状态)。 丧失本性的途径:五声、五色、五臭、五味、好恶之心。

3、人之行为善与不善的划分标准:是否为“自得”之行(是否有益于人自由自在的 本性)所以庄子强调正其性,正其行以修治本性。

2:生死为昼夜

庄子对生死的解释:1、对个人而言,个体生命的出现完全是偶然的结果,关键要有一种放 得下的情怀,不特别在意,生死乃人之命。 2、批判“乐生恶死”,有违于自然之道,世人只以生来理解死,而死后 无忧患痛苦,美妙。

3、追求精神自在,所以庄子反对用利害观念看待生死,世俗哀乐,追 求宁静淡泊。

3:齐物论

庄子齐物论:1、世上本无是非大小之分,因这些都出于人的“成心”(主观上的偏见)这些 都只具有相对性质,而不具有绝对意义。所以对一切都应抱有一种可有可 无的态度,即齐物。

2、以道观之,天下万物莫不同,皆归于一。(事物根本)

3、并非为齐物而齐,只是一种人生态度,因外物不会为此发生任何变化。 4、“心斋”:保持心物虚静空灵,得此才能接纳外物,才能涤荡物欲之心; 保守虚静,才能“游心”,自由自在。 5、“坐忘”坐,指对于形体我的消解(吾丧我),对偏执的自我之摒弃。 忘,相忘,由自给自足的自我充盈状态通达自由。

稷下道家

1:精气说:1、认为道就是气或精气。

2、道虚无形,它并非是一种显像存在,而是一种隐性存在。 3、精气怀藏于胸,即为圣人。

4、世间一切都是气变化的结果,但气在这些变化中其本身不变。 5、作为气的道,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静因之道:1、物是客观存在(实),应名实相符。

2、人之认识得以成立的因素:认识对象和认识主体。

3、心灵的修养:在认识中排除主观色彩、保持心清净灵虚,涤除物欲观念。

第三节 人道有为

孔子

1:仁学思想

仁学体系:1、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是仁之根本,此源于宗法制以保证不犯上作乱。 2、差等之爱,由血缘关系变化决定,具体方法是“推己及人”,能近取譬, 由自身推出爱,把对方与自己相比喻。

3、克己复礼为仁:法只能是一种外在制约作用,而要做到仁必须主观修养, 包括克制自己私欲和提高自身理性思维能力,此为克己,主要靠人独立的 自由意志完成。 复礼,即从血缘情感显现出的爱必须符合礼教,必须自觉抵制其违背宗法 制而无边扩散。

4、精神境界:一种美与善的合一,靠高尚完美的人格来达到。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之乐”。 孔子仁学的内在逻辑:起点:宗法等级中的血缘情爱。 展开:爱人 准则:礼

最终结果:对自我人格的体知,达到知天命等境地。

2:天命论:孔子认为,命与人是分离的,人只能受它左右而无法改变它,虽然人无法左右 命运,但可以在认知的基础上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尽自己本分) (对周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改造)

知天命:认知自己的特殊方式,积极对待命运的一种理性自觉方式。 知为孔子人生修养上的重要步骤,可统一主体自觉与命运支配的关系。 3:中庸思想:合乎中道的核心:用其中。具体体现:子绝四。 时中(随时以处中):变通趋时,标准为礼——“以礼制中”。 以礼制中:把礼作为中的规范法则。 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逻辑起点:传统的尚中概念。 结合“时”“中”,思想由静态单一的结构变为动态变易的系统。

孟子

1: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话题

世硕:人既有向善可能性,也有向恶可能性,关键在于政治环境和君王教化。 宓子贱:人性善恶天生固有,但并不出于血缘。

告子:生之谓性,无所谓善恶,强调客观引导作用;仁内义外,义强调自然天生之性。 2:孟子辩“生之谓性”与性本善

孟子对告子“仁内义外”的批判:1、形容词指不同事物共有现象,而“性”讲各自本质, 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当然不能与禽兽相提并论。

2、告子认为,仁义为本质矫揉而成,二者并不是自然而 然地构成连结的。但孟子认为本性可被扩充展现为仁义 是必要的本性,是顺应人天生资质的表现。 3、告子以水为喻的“生之谓性”,本无善恶,人性如何是 天生的。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恶是因其未顺应人的本质而行事, 即把人之不善归结于后天环境的影响。

4、告子认为,仁出于本心是内在的,义由于对象年长, 是外在的。(长辈与同乡人之故事)

孟子认为,义不是在长者身上,而在长之者心上,即把 义当做主观自生的东西。 3:孟子性善说的思维秘密

两个方面:1、继承孔子仁学基础上,内化衰落的道德之天

2、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把心所具有的认识能力和所要进行的认识活动等同。 天的观念的分化:1、天文学的发达,使天开始淡化意志天的作用,还原为一种规律性必然 性的概念。

2、人们发现天与人的道德行为之间无规律可循,道德天威信扫地。 孟子的天:1、天可根据人们的行为来体现它的命令,与人内在善端相连结。 2、仁义礼智(天爵)被当作天赋品质而受到重视(对道德天的内化)。 心:理性认识的器官,人性善端的总根,通天的桥梁。 3、“物交物”,即感官同外物接触,这种感觉常被误导,必须反省才能有所收获。 此即夸大了理性的认识作用,割裂了二者的关系。 人之为人最本质的根据:“四端说”,恻隐、善恶、恭敬、是非之心。

对孟子四端说评价:1、此乃陷入道德先验论,把人的认知活动等同于人的认识能力。

2、把人赋予天的道德,意志又重新内化到人的心中。 孟子的“心”:修养官能——“求其放心”——保根本练不动心工夫。 认知官能——尽心知善端——知人性之善。

价值判断官能——道德行为,体知天意(以行与事示之)

4:性与命

尽人事而待天命:1、尽到做人的本分,命运是人为因素无法干预的力量,我们只能去顺应 它服从命运的安排,而内在于我的是我能把握的,如道德、四端。 即天地道德意义部分被内化为人性,天地支配部分被外化为命运。 2、心的四端是内在于我的,只要探求就有收获。即尽心知性,存心养性 是人之力可达的。

3、此是孔子天命思想与为仁由己思想的统一。 正命与非正命:是否顺应命运、是否修己本性。

知天:主体自觉的根据。 俟命:主体自觉的界限。

荀子

1:天道观 天道观:“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自然界本身变化所致的,并没有什么 特殊原因和目的性。

人世治乱,与天意无关,是政客所为。 《穷以达时》中的“天人相分”:天人各有其职分、作用。范围,二者互不相同。 1、“明于天人相分”,天地人各有规律不能混淆。 2、“制天命而用之”,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造自然。 天人关系:1、天人各有职分,互不相干。

2、人不是受制于天,应该能动地人世和顺应天在天面前有能动性。 3、命运观:以时论命,“修身端行,以俟其时(强调事物发展的时间性)”带有 极强的理性色彩。 2:人性论

人性论:1、人的本性:性恶,生而具有种种欲望,任其发展会导致纷争暴乱。 2、化性起伪:道德并不出于本性,而出于圣人的化性起伪。

性:与天相通,是自然之天内化于人而形成的人本始材朴。 由认知层面而无需在本始材朴的人种寻找善端,自可通为仁义。 心:认知社会道德规范的可靠根据,但有时过分强调可靠性会犯夸大理性的错误。 孟子:向善本源,道德的基础。伦理范畴,与性相通、相合。 荀子:思考、认知功能,与性割裂的、矛盾的。 心:人心:臧、满、动 道心:虚、一、静 3:礼学思想

礼学:1、由于人们的欲望纷争导致必须创制礼来规范,等级制不是礼的原因。 2、礼的起源与人的分工合作有密切关系,所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社会性。 3、礼是治理国家的总纲,又是教导人民的基本原则。

4、为了丰富礼的规范性作用,荀子常礼法并举,强调法制,法度对礼仪规范起 促进作用。

5、对与宗教活动有关的礼有理性的认识,认为并不存在鬼,只是人们在寄托哀思。

中国哲学史新编笔记

中国哲学史新编笔记张立文主编第二章哲学的原创:先秦百家哲学二:天道自然老子1:道之为物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9tse4be3547ty60k26f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