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二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 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 2、 体会孔子的思想。

3、 巩固本文涉及的文言知识。 重点难点

1 、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

2 、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 一、导入新课

2600多年前,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宣扬他的思想,但在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他注定了会四处碰壁。如今,孔夫子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走向了五大洲、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孔子的智慧究竟在哪里?大家对他的了解又有多少?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晚年编写了六经。

《论语》:古人有言半部《论语》治天下。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论语》共20篇,492章,12700字。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五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更加感性地来认识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

二、 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实词、虚词以及活用: 2、重要句式

三、解题:同学们看课下注释① 1、 简介四弟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称季路;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曾皙:姓曾,名点,字皙

古人有姓、名、字以及号。长辈对晚辈说话或尊敬对方或自谦时称名

2、侍坐:学生坐在一起陪伴老师。古代臣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起陪伴长辈叫侍坐。“陪长者闲坐”,这样的语境就容易使气氛和谐融洽,师生平等、轻松自由,弟子们能各抒己见。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1、孔子与弟子闲谈,聊的话题是什么?

明确:他们谈的是“志向”问题。“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个人的志向会影响到他一生的努力和发展。可见孔子对学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2、那么围绕这个“志”,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是写了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弟子言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评志

五、分析课文

1、这几个学生的志向分别是什么呢?摘录原文,并作解释。 明确: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要治理一个受大国侵略而且遭受饥荒的千乘之国,并保证三年内使人民勇于作战并懂得义理。(侧重强国)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治理一个小国,三年内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教化,还难办到。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能在诸侯举行祭祀或会盟时担任一个“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 ……咏而归”

春游图:在一个春深似海的季节,穿上整齐干净的新衣裳,带上几个二十岁的朋友,再带上一批孩子,大家一起去刚刚开动的沂水中趁着春水把自己洗涤得干干净净,然后到鼓乐台,舞雩台之上,沐着春风,唱着歌谣,让自己有一场心灵的仪式,在一个万物开化、大地复苏春风萌动的季节,把自己融会进去,与天地在一起共同迎来一个蓬勃的时候,当这样一个仪式完成的时候,我们大家就高高兴兴唱着歌回去了。

2、通过四个人各自的“述志”,展现了他们怎样的个性? (1)首先来看看子路,他的性格特征分别是怎么样的? 明确:有抱负、鲁莽轻率、性急口快、 自负。

从“率尔”一词可以看出,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

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2)再来看看冉有和公西华,他们两人的个性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谦让。(与子路的自信自负形成对比) 冉有:谨慎小心,谦虚退让,畏缩畏脚

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且出言谨慎。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是一个外交家,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3)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这与子路的鲁莽性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边鼓瑟边听,当孔子要他谈谈时,他才“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稳稳地平和道来,体现出他超脱的思想,持重的举止,以及高雅的风度。

3、人各有志,孔子在这里给了学生宽松的氛围,让他们大胆地各言其志。对于他们表达自己不同的志向,孔子有什么不同的态度和评价?

明确:孔子对四弟子的态度:子路——哂之;冉有——叹之;公西华——惜之;曾皙——与之

(1)孔子为什么“哂”子路?

明确:微笑中带有委婉的批评,不是笑他志向低,而是不满他的鲁莽轻率,说明子路本身内心缺失一种礼让谦恭,这与孔子所提倡的礼是相违背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2)孔子对冉有:孔子鼓励冉求管好一个国家,表扬其谦逊态度,但也从他的话语中也读出孔子暗示冉有不该畏缩不前。

(3)孔子对公西华:公西华很重礼治,年纪最小,态度更见谦恭,夫子认为公西华通晓礼乐,可以大用,鼓励公西华增强信心,勇挑重任。

(4)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是出世的,而孔子本身是主张入世的,那么最后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自由讨论) 明确:

说法一:曾子述志中所描述的画面是一个非常和谐美好的大同世界,太平盛世,国泰民安,这正是孔子所向往的一个理想境界,是其治国追求的终极目标。所以赞同

说法二:孔子有感于自己一生际遇,孔子的思想主张没能得到列国的认可、赞同心怀抱负,却颠沛踬醅,因而晚年采取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消极避世行为,这种想法正好得到了曾皙的迎合。

在儒家思想中,治国有两大方面,一是管理国家,一是宗庙祭祀。也就是礼、乐。 礼:简单的说在这里指统治秩序,严格的讲 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礼崩,就是指诸侯不听王命, 卿大夫自立为诸侯,

乐:作为音乐制度,它包括乐县、舞列、用乐等都有其森严的规定。因此,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当各阶层出现僭用礼乐的现象,乐就坏了

说法三: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所述的是一种祭祀仪式,即为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所以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曾皙结合“国情”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这正符合儒家礼治的精神,也符合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的思想。

说法四:子路、公西华、冉有谈的是礼,而曾皙谈的是乐,孔子赏识曾皙的徜徉山水、“咏而归”,就是赞成曾皙以“乐”从内在培养成和谐性情。而子路等三人则是从外在按“礼”行动。后者是外在的力量,前者是先从内心迸发出的力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首要的。这是曾子对自我道德修养的一种体现,从内心首先让自己做到谦恭礼让,奉行真善美。所以得到孔子的认同。这一点在于丹的《论语心得》中有过阐释。 以上种种说法,你比较认同哪一种?

总结:无论是因为哪一点孔子才赞同曾点的,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出孔子的政治思想。子路:侧重强国;冉有:侧重富民;公西华:侧重以礼治邦,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侧重于对现实混乱世界的解决。而曾皙不同,他的“志”着力在展示一幅大同世界优游生活的理想的图景。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案

二十、《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目标1、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2、体会孔子的思想。3、巩固本文涉及的文言知识。重点难点1、文言知识积累、学法探索。2、初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课时安排: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2600多年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9t0z8hy0p1xu1x81dzc4m0xd0pwbf00no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